孟浩然生平简介①

  青年时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唐玄宗开元五年(717),游洞庭,作《岳阳楼》诗,献给曾任丞相的岳州刺史张说,有意干谒,谋求引荐。以后漫游沅湘、浔阳、扬州、宣城间,曾逢李白,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十五年冬,赴京师长安举进士,第二年应试落第,滞留在长安、洛阳。曾闲游秘书省作诗联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四座称赞,嗟其“清绝”。十七年秋,自洛阳经汴水往游吴越。至杭州观钱塘江潮,泛舟浮海,于十九年除夕,在乐城与张子容相会,张时任乐城县尉。年后孟浩然北归襄阳。二十二年,再上长安,求仕未果返乡,写下《岁晚归南山》。二十五年,尚书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即征辟孟浩然入幕府,署为从事。二十七年夏,孟浩然患背疽,归襄阳卧病在家。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遇赦北归途经襄阳,孟浩然相接欢宴,食鲜鱼引发疽动,病情恶化,不治而卒。

  李白有《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对他那不求名利高卧云山的情操无限仰慕。但是,孟浩然一生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退隐的矛盾。早年努力读书,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儒家积极用世之心。青年时虽然隐居鹿门山,也是为应举入仕或被朝廷征召做准备。但他中年落第,怀才不遇,带着抑郁和愤懑离开京师,以后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归隐穷庐。晚年入张九龄幕府,又激起他济苍生报国家的一线希望,但张九龄是从丞相被贬出都,已经失势,所以孟浩然也哀叹道:“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陪张丞相祠紫盖山述经玉泉寺》)

  孟浩然一生大多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和王维并称,孟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尤其是《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自然流转无迹可寻,一派静气,脍炙千古。而其《过故人庄》一首,淳朴宁静,率然天真,将田园诗推向极致。杜甫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认为“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他和王维一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高適、岑参的边塞诗派双峰并峙于盛唐诗坛。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认为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有《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去世后,他的朋友宜城王士源搜辑其诗,于天宝四载(745)编成3卷,218首。至九载,集贤院修撰韦滔得到此本,已经是“书写不一,纸墨薄弱”。又重新缮写整理,送上秘府收藏。以后又经历代传刻增补。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通过该书衍生了许多作品,代表的有:明代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明代顾道洪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刊二卷本,杨一统刊一卷本等。1975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鹏《孟浩然集校注》。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

  清编《全唐诗》辑为2卷,267首,句二联。事迹见《新唐书》、《旧唐书》本传。

为您推荐

张九龄生平简介①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

李峤生平简介①

  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后来,李峤又调任三原县尉。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发兵征讨岭..

陈子昂生平简介①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

宋之问生平简介①

骆宾王生平简介①

  骆宾王,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

茅盾生平①

  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卒于北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属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由母亲教授了一些文学、历史和地理知识。5岁入家塾..

俞平伯生平简介①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民国8 年(1919),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任教。11年起,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解放初,仍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