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①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李隆基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唐朝进入了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从开元末年起,李隆基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他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李隆基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为您推荐

陈子昂①

  陈子昂(661~702年),唐朝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

陈子昂作品风格①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后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他的律诗较少,但《晚次乐..

陈子昂生平简介①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

张若虚①

宋之问史书记载①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宋之问,虢州弘农人。父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

刘希夷①

  刘希夷(651-?),唐朝诗人。字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丽婉转,且多感伤情调。《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3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刘希夷(651—约679年),唐朝诗人。..

上官仪①

  上官仪(约608~664年),唐朝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进士官至宰相。因议废武后受嫉,后又因梁王李忠谋反事下狱死。他擅写五言诗,多奉和应制之作,格律工整,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