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生平简介①

  宋之问(?-712),唐朝诗人。生于永徽元年(650)至显庆元年(656)之间,卒于太极元年(712)至开元元年(713)之间。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高宗上元进士。武后(武则天)时以诗受宠,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年),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唐中宗时被贬泷(shuānɡ)州(今广东罗定市)。又累迁至考功员外郎,后因贪贿被贬。唐睿宗时被贬钦州,赐死。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尤善五言排律。诗多歌颂应制之作,格律严整,文辞靡丽。流放途中所作较佳。如《题大庾北驿》、《渡汉江》等诗,感情真实,形象生动,含蓄凝炼。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

早年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仕途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此中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

  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景龙中,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

末路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为您推荐

茅盾生平①

  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卒于北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属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由母亲教授了一些文学、历史和地理知识。5岁入家塾..

俞平伯生平简介①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民国8 年(1919),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任教。11年起,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解放初,仍执..

周作人生平①

早年  周作人出生在绍兴府城内的周家新台门(今绍兴鲁迅故居),籍贯属会稽县。出生时祖父周福清在京任官,得到家信时正好有一魁姓旗人来访,遂将这个孙子取名“櫆寿”,与长孙“樟寿”(鲁迅原名)对应。   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

卞之琳生平简介①

闻一多生平①

  闻一多早年以《红烛》、《死水》两诗集著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遐迩闻名的民主斗士。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

柳亚子生平①

  柳亚子,江苏吴江黎里镇人(出生吴江汾湖镇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父亲钝斋,学养有素,母亲费漱芳,曾从名士徐山民的女儿徐凡如读书,《诗经》、《唐诗三百首》都能熟练背诵。亚子幼受母教,喜读古诗。17岁至上海,入爱..

陈去病生平简介①

陈去病早年随长洲(今属苏州)大儒诸杏庐学古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吴江同里与金松岑、蔡寅等创办雪耻学社,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并与金松岑一起组建同里支部。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