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平①

  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卒于北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属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由母亲教授了一些文学、历史和地理知识。5岁入家塾、私塾,8岁入立志小学,12岁入乌镇公立高等小学校读书。学习国文、算术和修身等课程之余,阅读了《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从他小学时的作文中,即可看出忧国忧民的思想端绪。1909年考入湖州中学,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后因得罪学监而被迫转入杭州私立安定中学。中学时代的生活固然给茅盾以古典文学滋养,但他感到整个的学习空气是沉闷的。他把业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其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窘迫,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9~12月与人合作完成了第一部译著《衣食住》,从此,不断有译作或论文发表。1918年与孔德沚结婚。1920年初,在“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的背景下,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1月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921年1月,与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与此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成为最早一批党员。这时期,他还先后在中共所办的平民女校及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底,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做秘书。1926年底赴武汉,先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汪精卫公开反共后,茅盾撤离武汉,到庐山牯岭,后回上海隐居起来,开始以“茅盾”为笔名从事小说创作。

  1927年9月起,他的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在叶绍钧主编的《小说月报》连载。1928年7月,茅盾离沪赴日。在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及一些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论著、散文诗作。1930年4月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其执行书记。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36年2月,获悉红军长征抵陕北后,与鲁迅联名致电祝贺。1927~1937年是茅盾小说创作成熟和丰收的阶段,完成了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以及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还有许多杂文、翻译作品及文艺论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茅盾当选为理事。之后,又分别主编和编辑了《文艺阵地》及香港《立报》副刊《言林》,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哪里跑?》)。1939年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离开新疆到达延安,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处讲学。10月到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1941年到香港,任《大众生活》周刊编委,并在周刊连载了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12月到桂林,在这里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1942年底再赴重庆,在这里创作了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和剧本《清明前后》。1946年5月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积极参加了针对国民政府的反迫害、求民主活动。当年底离沪赴苏联访问。1947年4月回沪,岁末再赴香港。1948年,参与编辑《小说》月刊,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并在周刊连载其长篇《锻炼》。

  1949年2月,茅盾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当选全国文联副主席及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第四至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49年以后,茅盾虽中止了小说创作,但仍写了大量文艺批评或文学研究著作,撰写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在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艺术规律。临终前要求恢复中共党籍获准。他还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为您推荐

周作人生平①

早年  周作人出生在绍兴府城内的周家新台门(今绍兴鲁迅故居),籍贯属会稽县。出生时祖父周福清在京任官,得到家信时正好有一魁姓旗人来访,遂将这个孙子取名“櫆寿”,与长孙“樟寿”(鲁迅原名)对应。   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

卞之琳生平简介①

  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

闻一多生平①

  闻一多早年以《红烛》、《死水》两诗集著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遐迩闻名的民主斗士。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

柳亚子生平①

陈去病生平简介①

陈去病早年随长洲(今属苏州)大儒诸杏庐学古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吴江同里与金松岑、蔡寅等创办雪耻学社,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并与金松岑一起组建同里支部。次年..

康有为生平①

早年  康有为生于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

严复生平①

  清同治五年(1866)入福建马尾船厂附近的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清光绪三年(1877)作为清政府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光绪五年学成归国,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总办等职。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