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①

  周作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卒于北京。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1901年秋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始用周作人名。1906年赴日本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1911年夏回国,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是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五四运动”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并撰写《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等重要理论文章。他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相当庞杂,但总的说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他用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研究纪录”的“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内容,标示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思想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在《平民文学》中,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进而提倡“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的“平民文学”,这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写了很多战斗性散文,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他还特别呼吁重视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问题,致力于收集和编选儿童歌谣。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散文。另一方面,他开始反省早期“人的文学”口号的功利主义特征,在1920年做的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提倡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人生的情思”。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和评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著述中进一步推崇“即兴言志”的创作心态,认为文学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外,“再无目的可言”。这是对新文学中过强的功利性的反思。五四以后,写于1925年的《十字街头的塔》、1928年的《闭户读书论》表达了周作人闭户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愿望。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南迁,虽经各界人士的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伪职。日本投降后,以叛国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除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资料外,主要从事日本、希腊文学的翻译工作。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炫学”之嫌(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药味集·谈俳文》)、《立春以前·〈文载道文抄〉序》),掺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响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以“冲淡”、“清涩”为主要特色的散文创作流派—— 一个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很有权威的流派”(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在稍后李广田等人的散文作品中,也隐现他的影响。三四十年代,随着思想的演变,周作人的散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闲适和性灵,沉湎于“草木虫鱼”,结果只能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只见苍蝇,不见宇宙”(《知堂文集·苍蝇》)。不但取材越来越远离时代,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趋缩小。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苦茶随笔》等,诗集《过去的生命》、《儿童杂事诗》,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文学小论》,文学史著作《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主要有:《希腊的神与英雄》、《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与罗念生合译)、《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译)等。

为您推荐

鲁迅①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生于浙江绍兴县城,卒于上海。鲁迅从小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很多野史、..

鲁迅家庭①

  1906年,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遵照母亲的意见而与时年28岁的朱安结婚,但一生未与朱安同床(据荆有麟回忆,鲁迅称“多年来只有两三次”)。婚后第四天鲁迅东渡日本(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四天东渡,而是秋天才动身..

鲁迅作品①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

传记文学①

李瑛①

  李瑛,(1926~ ),中国诗人。河北丰润人,生于辽宁锦州。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1948年结集为《枪》出版。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任新华社部队总分社记者。1950年回北京,到解放军总政治..

小品文①

  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

杂文①

  杂文,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中国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