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生平①

  闻一多早年以《红烛》、《死水》两诗集著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遐迩闻名的民主斗士。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青少年时期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为您推荐

陈去病生平简介①

陈去病早年随长洲(今属苏州)大儒诸杏庐学古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吴江同里与金松岑、蔡寅等创办雪耻学社,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并与金松岑一起组建同里支部。次年..

康有为生平①

早年  康有为生于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

严复生平①

  清同治五年(1866)入福建马尾船厂附近的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清光绪三年(1877)作为清政府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光绪五年学成归国,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总办等职。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曾国藩生平①

龚自珍生平简介①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盦。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

李汝珍生平①

  李汝珍,字松石,大约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于道光十年(1830)。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家无恒产,是个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弟兄三人,兄名汝璜,字佛云,监生;弟名汝琮,字宗宝。   李汝珍自幼就非常聪颖,喜欢读书,唯..

章学诚生平①

  父章镳是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官湖北应城知县。学诚幼资椎鲁,体弱多病,日仅诵百余言,好深思,隆冬盛夏读书常至午夜不倦。十四岁,随父至湖北,二十岁以后学业大进,好读史部之书。曾七应乡试,乾隆三十年,第三次乡试落榜,拜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