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①

  《艺概》,中国文学理论著作。著者清代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艺概》成书于同治十二年(1873)。全书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共6卷,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八股文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举少以概乎多”(《自叙》),故以“概”名书。与以往谈艺之作比较,《艺概》的特色是广综约取,以简驭繁,发微阐妙,精简切实,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

  《艺概》是一部带有总结性、概论性的文学论著,“阐前人之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文概》),集中概括了以儒家文艺观为核心的古代文论精要,同时阐发关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一些见解。作者首先提出:“艺者,道之形也”,“莫不当根极于道”(《自叙》);又说虽“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文概》)。故每卷都首论各文体基本准则,如诗必“发乎情止发礼义”,“文无论奇正,皆取明理”。以“诗品出于人品”(《诗概》)论作家,强调“理性情”即符合传统的政治道德规范为“首务”(《书概》)。在此前提下,《艺概》较多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艺术规律的探讨。

  《艺概》涉及文艺创作中主客体关系,以及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特征。认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志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在对物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中,突出我、情、义的主导作用。指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所以论文艺贵真斥伪,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因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他强调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论所谓“词眼”、“诗眼”,提出“通体之眼”,“全篇之眼”。注意到文学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认为“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尤其对创作和审美中的艺术辩证关系有独到的领会,指出“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经义概》)。论表现手法与技巧,指明“语语微妙,便不微妙”,“竟体求奇,转至不奇”,强调“交相为用”、“相济为功”,讨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艺术范畴,如深浅、劲婉、直曲、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谐拗、淡丽等。

  因此,刘氏评价作家作品,往往深入一层。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其实与杜甫“同一志在经世”。他认为文学“与时为消息”,重视反映现实的所谓“有关系”的作品。所以他论词不囿于传统见解,推崇苏轼、辛弃疾,批评温庭筠、周邦彦词品低下;以晚唐、五代婉约派词为“变调”,而以苏轼等豪放派词为“正调”。他的词论,在晚清有一定影响。沈曾植称许他“涉览既多,会心特远”(《菌阁琐谈》);冯煦谓其“多洞微之言”(《蒿庵论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也对《艺概》论点有所吸取。

  《艺概》有刻于同治十三年的《古桐书屋六种》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另有《游艺约言》,与《艺概》同类。

为您推荐

李伯元①

  李伯元(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主要作品有:《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

榴花梦①

  《榴花梦》,中国清代弹词作品。女作家李桂玉著。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共360卷。每卷两回,约480余万字,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弹词巨著。原作止于357卷,后3卷系翁起前、杨美君于1939年续写,署名浣梅女史。现有全帙抄本传世..

曾朴①

  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自幼笃好文学。光绪三十年(1904),与徐念慈等在上海创立小说林书社,提倡译著小说,先后出版创作小说及翻译小说多种。同年..

吴趼人年表①

青楼梦①

  《青楼梦》,中国近代小说。又名《绮红小史》。64回。作者厘峰慕真山人,即俞达又名宗骏,字吟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青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属狭邪小说。以狎妓为题材,写所谓风流才子的生活向往。书中写吴中风流才..

吴趼人①

  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尧,清代谴责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出生于北京 ,因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自称我佛山人。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

刘鹗①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原名刘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清代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少精算学,好读书,但放旷“不守绳墨”。清光绪十四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