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古文辞类纂①

《续古文辞类纂》 ,近代文总集。有王先谦编、黎庶昌编两种。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工于诗、古文,并治经考史,著有《虚受堂诗文集》等。王先谦古文,师法湘乡曾国藩,推崇桐城义法。他认为姚鼐《古文辞类纂》“可为后学者开示准的”,但清代只收方苞、刘大櫆,而乾隆至咸丰间名家辈出。所以他仿姚书体例,续选清乾隆至咸丰间诸家各类文辞,以补姚书不足。收姚范以下至吴敏树39家,文455篇,编为34卷,定名《续古文辞类纂》,光绪八年(1882)成书,由王氏虚受堂刊行。此书分类一依姚书,所补以序跋、碑志、杂记、书说类之书及论辨类为多,奏议、诏令、辞赋及书说类之说则未补采。此书刊行后,因于姚书有所增续,又略早于黎编,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王闿运说,王先谦续编《皇清经解》,“纵未能抗行芸台(阮元),续编《古文辞类纂》差足以肩惜抱(姚鼐)”。书中补录了一些有价值的篇章。所附点评文字,亦时有可观。

黎选《续古文辞类纂》,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共28卷,分上、中、下3编,收文449篇。编者认为“桐城宗派之说,流俗相沿已逾百岁,其敝至于浅弱不振,为有识者所讥”。而至“湘乡曾文正公(曾国藩)出,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为一途,挈揽众长”,“轹归(有光)掩方(苞),跨越百氏,将遂席两汉而还之三代”。所以此编实是承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精神,将姚书予以扩增,重点不在续,而在扩,实为“广古文辞类纂”。姚书自《战国策》始,不及六经;黎书乃补经、子为上编,分11类,又据《经史百家杂钞》之目,补列“叙记”、“典志”两类。姚书不录史传;黎书乃补史为中编,采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章,共分9类。下编选清文,但亦限于“方(苞)姚(鼐)前后”,分类同上编。可见此书主要在拓展选文领域,改善纂编体例等方面,匡补姚书之不足。

又有《新古文辞类纂》。编者为近人蒋瑞藻。浙江诸暨人。曾任职中华书局。辑著较多,有《小说考证》、《小说枝谈》等。《新古文辞类纂》成书于民国初年,编者在自序中说,姚鼐《古文辞类纂》出后,黎氏、王氏续书托以不朽。自鸦片战争以来,新学盛行,六经、三传束之高阁,文风日趋鄙俚,因仿姚氏古文体例,辑录中国晚清民初的作家薛福成以下至蒋尊簋,共90家文,定名《新古文辞类纂》。1922年中华书局石印稿本,共24册,收文1015篇,分11类,合60卷。所收作家多数是编者同时人,或系师友。文风求其古朴,兼及实用,在“存当世之文献”方面,有一定价值。

为您推荐

古文观止①

  《古文观止》,中国历代散文选本。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并经吴兴祚审定。《古文观止》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收文222篇,分为12卷。与《文选》以后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

《古文苑》①

《古文苑》 : 古代诗文总集,作者不详,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中。《古文苑》收录周到南朝齐时的诗、赋、杂文共260篇,其作品与《文选》以及史传完全不同,因此在保存汉魏六朝文学史料、辑佚、校勘等方面有重..

《古文观止》①

《古文观止》 :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所编的散文集,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全书分12卷共222篇,其作品均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该书基本上反映了中国..

《古文辞类纂》①

古文史传类①

古文史传类 :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根据编排的线索可分编年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三类。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古文杂记类①

古文杂记类 : 古人将“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其内容十分复杂,内容包括记人、记事、记物、记山水风景等。狭义上讲,根据杂记文所记写的内容和特点来分类,可以简括地分为四类: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

古文告语类①

古文告语类 : 告语指臣下用来向皇帝陈述政见、上书言事等政治性的文章,也称奏议。严格来说,告语类古文也可归类于论说类。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疏、表、策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