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 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
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
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
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定名。绿玉青瑶馆又称堂楼,坐西面东,五楼五底二厢房,共有13间。进堂楼首先扑入眼中的是由近代书法家杨千里先生手书的“绿玉青瑶馆”五个大字镶嵌在楣额中。堂楼北侧及北厢楼系陈去病的卧室和又一个写作的地方。
墓地
陈去病墓位于阊门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10月病逝于故乡同里镇。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诸社友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地虎丘山下,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
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树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直径5.9米,高2.2米。后筑混凝土罗城,前立碑,设置石供案,铺砌墓道。碑镌柳诒徵所书“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额雕双鹤翱翔。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残破,1982年由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整修。
为您推荐
陈去病(1874.8.7—1933.10.4),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中国近代诗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南社创始人之一。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和探寻救国真理的愿望,有的诗也写了对胜利的信心。还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特点。他还写了一些赞颂、思念抗清英雄吴昜、张煌言、瞿式..
陈去病早年随长洲(今属苏州)大儒诸杏庐学古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吴江同里与金松岑、蔡寅等创办雪耻学社,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并与金松岑一起组建同里支部。次年..
毛泽东早年读书时期非常崇拜梁启超,并且模仿他的白话文写作。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958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与吴冷西、田家英的谈话中评价梁启超说:“梁启超..
祖父名维清(1815年—1892年),号镜泉,是秀才。
祖母黎氏(1817年—1873年),系广西提督、武探花黎大刚之女。
父亲名宝瑛(1849年—1916年),字莲涧,在乡教书。
母亲为赵氏(1852年—1887年)。
梁启超共有有15个..
青少年时代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廿六(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聪颖过人,被誉为“神童”,“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九岁入读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