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①

  姚莹(1785—1853年),清代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姚鼐侄孙。任台湾道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积极抵御,曾击败英国侵略军。后曾奉命入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咸丰初,任广西按察使,参加在永安围攻太平军之役。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在文学上,他承袭家学,亲聆姚鼐教诲,崇尚程朱理学。是当时姚门四弟子之一,为桐城派古文家。其诗多写自身感受,咏性情、山水,抒发仕途受挫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心境。他还写过不少议论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其文笔峻利,行文起伏跌宕,富有感情。诗文中颇多关于西藏、台湾的资料。诗风宗盛唐,亦有汉魏古诗的影响。著有《中复堂全集》,其中诗文著作包括《东溟文集》、《东溟文后集》、《后湘诗集》等。

  姚莹崇尚程朱理学。但他“耽性理,兼怀济世”(《论心罪檄文》),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也有一些有关实际政事的著述,陆以湉说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冷庐杂识》卷三)。

  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他论文继承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复陆次山论文书》)。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者外,包括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方东树《石甫文钞题辞》)。又“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姚浚昌语)。如《通论》、《再复座师赵笛楼先生书》等,于论政议事之中,渗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愤深忧,激昂豪宕,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他的文章也时有琐碎、粗糙之病,缺乏剪裁与锤炼。

  姚莹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谣变序》),以“风之过箫”(《后湘诗集自叙》)自喻己诗。他的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著有《中复堂全集》,同治六年安福县署刊本。其中诗文著作包括《东溟文集》、《东溟文后集》、《后湘诗集》等。

为您推荐

诗界革命①

  诗界革命,中国清代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1896~1897年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多用经典语、新名词。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

林则徐书法①

  林则徐所存书法形式上主要有楹联、中堂、信札这几种,他的《佛说阿弥陀佛经》、《金刚经》抄录作品以及大量的楷书对联,显示其不凡的精到笔力;林则徐还有一些的行书手札、扇面和长幅手卷,比如浙江博物馆所藏的《芾非才..

林则徐①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大臣、爱国政治家。字少穆,又字元抚、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鼓东街(今属福州市鼓楼区)人。清嘉庆九年(1804)中举。一度因家计困难,外出当塾师。十一年(1806)入福建..

南社①

词话丛编①

  《词话丛编》,词话丛书。唐圭璋编。唐圭璋,1901年生,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早年从吴梅学词曲,后专力于词学研究。编著有《全宋词》、《宋词纪事》等30余种。《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

晚唐诗派①

  晚唐诗派 标榜学晚唐诗的中国近代诗派。代表人樊增祥、易顺鼎。他们着重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并从韩的香奁体入手,喜好作艳体诗,追求对仗工整,词采富艳,叙事精切,诗风华靡。樊增祥自称“学诗自香奁体入”,积累..

同光体①

  同光体,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年)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开派诗人还有沈曾植、陈三立。但清代诗人“不墨守盛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