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①

  《闲情偶寄》,中国清代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有多种版本,题名并不相同: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刻本题《笠翁秘书第一种》,雍正八年(1730)芥子园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本题《笠翁偶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题《闲情偶寄》,以翼圣堂本为主,用芥子园本加以校补。戏曲历史发展到李渔的时代,已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创作高潮,李渔有感于理论落后于创作,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际,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在书中对戏曲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关于剧本创作,李渔非常强调戏曲文学的特殊性,看到了它“专为登场”这一特点,并把握这一特点对戏曲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了系统的阐述。《词曲部》共分6章,他以《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排列次序,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各方面的问题。其中对戏曲结构、语言、题材等问题的论述尤为精辟。李渔突破了前代曲论中填词首重词采或音律的主张,强调剧本创作命题和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词采和音律都是为命题和结构服务的。他指出剧作者在构思作品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精心设计作品的结构,假如作品的结构尚未妥善,而“卒急拈毫”,其结果“势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毁”。他系统地阐述了戏曲作品结构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套完整的主张。

  关于语言,《闲情偶寄》要求首先要适合舞台演出,不能只是“纸上分明”,还要兼顾“口中顺逆”,悦耳动听。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要想到演员和观众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语言“好说”、“中听”,收到良好的舞台演出效果。从这个认识出发,他针对明中叶以来戏曲语言上的流弊,对曲文、宾白提出了“重机趣”、“贵显浅”、“忌填塞”、“声务铿锵”等要求。但是他并没有把“本色”与“文采”对立起来,他推崇元杂剧“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的语言风格。李渔还对戏曲语言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即“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他还针对一些传奇作者不重视宾白的现象,提出了“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的正确主张,把宾白提到与曲文同等的地位。

  李渔强调戏曲取材的创新,认为“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同时他又指出创新并不是追求怪诞,而是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从常事中求新,从人情中求奇。

  在《演习部》的《选剧第一》、《变调第二》、《授曲第三》、《教白第四》、《脱套第五》5章和《声容部》的若干章节中,李渔把剧本创作之外的有关排演、表演、戏曲音乐等演出艺术,称为“登场之道”,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总之,理论与舞台演出的结合,使《闲情偶寄》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上有所突破,成为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

为您推荐

李汝珍①

  李汝珍,清代小说家。字松石,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长兄汝璜出任江苏海州板浦场盐课司大使,他随同南下,侨居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因前妻亡故,续娶海州许氏为继室。嘉庆六年至十年(1801-1805..

张潮①

  张潮(一作朝),唐朝诗人。曲阿人。大历中处士。诗五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7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张潮(一作朝),唐朝诗人。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处士。《全唐诗》收录其诗..

高鹗①

  高鹗(1758—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红楼梦》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籍贯沈阳三台子,亦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

李汝珍李汝珍纪念馆①

李汝珍生平①

  李汝珍,字松石,大约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于道光十年(1830)。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家无恒产,是个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弟兄三人,兄名汝璜,字佛云,监生;弟名汝琮,字宗宝。   李汝珍自幼就非常聪颖,喜欢读书,唯..

夏敬渠①

  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清江阴(今属江苏)人,诸生。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因不得志,广游四方,游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陕西各省,结交当时名公巨卿,然而屡踬科场,终身不得志..

蒲松龄简介①

  蒲松龄,清初济南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出身商人家庭,幼年从父读书,经史过目辄了。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秀才,得县、府、道试第一,为山东学政、著名诗人施闰章赏识,声名大振。后屡试不中。康熙九年(1670年),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