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6年),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6年),即郑燮,清代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因岁饥为民请济,得罪显官豪门而罢官。以书画名,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寄居扬州,卖画度日。其诗抒情写意,痛快淋漓,以白描胜。所作乐府诗,言近旨远,风格近似白居易、陆游。有《板桥全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