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继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另说:罗贯中也在张士诚处任职,士诚败殁,奉朱元璋令,遂专心著作出三国演义,感化风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
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禁锢。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丧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这时完成的。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明清两代,有关罗贯中生平的记载寥寥可数,而对其籍贯的说法却彼此抵牾。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1.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见于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
2.东原人,即今山东东平人。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东原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多种明刻本亦署名“东原罗贯中”。
3.杭人,钱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如郎瑛《七修类稿》称为“杭人罗本贯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为“钱塘罗贯中本”,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为“越人罗贯中”。
4.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逐渐集中为两种意见:
一是“东原”说。此说以刘知渐、王利器二先生为代表。刘知渐先生指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一篇‘庸愚子’(蒋大器)在弘治甲寅(1494)年所作的序文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早,刻工又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贾仲明是淄川人,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那么,罗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重新评价〈三国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续编》以为太原人,‘太原’当作‘东原’,乃是罗贯中原籍,由于《录鬼簿》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他又说:“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惟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叶维四、冒炘的专著《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刁云展的论文《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版)亦主“东原”说。
另一是“太原”说。这是自《录鬼簿续编》被发现五十余年来最流行的观点。其主要根据是,《录鬼簿续编》不仅有罗贯中是太原人的记载,而且其作者自称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建国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均主太原说;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亦主太原说。不过,这几部著作都仅仅是摘取《录鬼簿续编》的记载,而没有作出任何阐释。近三年来,友人孟繁仁同志对罗贯中生平问题致力较多,先后发表《罗贯中试论》(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版)和《〈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两篇论文,对“太原”说作了一些新的阐发。
罗庄村
东平镇罗庄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城西南隅,罗庄村在当地被认为是罗贯中祖籍地。明代罗姓立村,故名罗庄。明洪武年间有侯姓迁入罗庄西北居住,形成侯罗庄;成化年间管姓入住罗庄西南,形成管罗庄;正德年间李姓迁入罗庄以东,形成李罗庄;明末姜姓迁此,称姜罗庄;后刘姓迁入,又称刘罗庄。计5个自然村。
元末天灾战乱频仍,东平人烟稀少。明初,《水浒传》引起朝野震动,朱元璋斥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罗氏家族面临满门抄斩的危险,不得已离开祖籍,远走他乡。如今5个罗庄没有一个罗姓人家。
据今东平县霍家庄霍树元研究考证。元延祐五年(1318年)状元霍希贤,其好友叫罗本,就是《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时罗居住宿城罗庄,是个大家族。霍希贤与罗友谊深厚,即把状元府建在了宿城,两家府相邻。自《水浒传》问世后,引起朝廷不满,罗氏遭满门追杀,罗姓人均走往他乡。后罗家府第被侯、姜、李、管、刘等姓占用。后几个罗庄没有一家姓罗的了。钱塘成为罗贯中后来落籍之地。
罗贯中(1323~1412),东平人。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小说家。传世之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隋唐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