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①

玄奘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高僧。不过,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就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这表明在南宋时人的心目中,玄奘的性格与作用已在弱化。而在后来取经题材的演变过程中,玄奘变得更加庸弱无能了。到了《西游记》中,玄奘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当然,作者也同时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

  唐僧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他是取经队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领袖,具有坚定的意志,比起“妖怪”出身、本领非凡的徒弟们,他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从不动搖,“铁打的心肠朝佛去”。所以,唐僧也由此得到了孙悟空们由衷的尊敬。

  《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可以“说声去,就纵筋斗云,早至灵山”。不但如此,唐僧的这几个“妖徒”还会“缩地法”(指要到哪儿,只要略施神通,转眼便到达的一种技法。事见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如果让他们去取经,可以说易如反掌,就是弄神通,带唐僧去西天也不是难事。但唐僧是肉眼凡胎,自己无法飞行,又注定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取回真经。所以,一段奇特、艰险的旅程就在这个普通人的面前展开,唐僧并不像孙悟空们那样的神怪,他的性格无不是与他作为凡人的这一基本特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是肉眼,所以唐僧不辨人妖,常常责怪孙悟空的降妖伏魔,是杀生害命,过于凶狠,以致连妖魔也知道如何利用他的这一弱点,用各种手段欺骗他;因为是凡胎,所以他又不仅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我。比如好几次受到女色的引诱,他都不为所动,表现了虔诚悟道、持戒精进的高僧品格。

  事实上,没有唐僧的坚持不懈,取经队伍早就作鸟兽散了。一个神奇英雄完成某种艰难事业并不足为奇,而一个普通人要做出同样的业绩,就让人感佩不已。唐僧不同于孙悟空的风采也正在这里。

  唐僧虽然是一个和尚,但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并不像个佛门中人,作者赋予了唐僧许多一般儒生的特征。实际上,他的软弱无能、昏庸偏执、心胸狭窄、自私嫉妒等表现,都是儒生这一阶层常见的精神缺陷。

  唐僧的一些日常言行,如对月伤怀、吟詠诗歌,也是文人常态。更突出的是,他常称引儒家经典教训徒弟,如他所说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都不是佛教的口头禅,而是儒家的语录。所以,明代托名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就反复说:“此和尚可厌,缘何和尚倒有秀才气,腐极了!腐极了!”、“行者虽是假的(指假孙悟空猕猴怪),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

  如果说《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水浒传》通过宋江、吳用等人,都有美化儒生的倾向,那麼,《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早受到严厉批评的具有儒生特点的形象,因而值得重视。这种对儒生特点的批评当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普遍的儒生形象。由于唐僧身上集中了旧时儒生的共同弱点,作者实际上也对薰陶和培养出这种儒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检讨。

孙悟空

  在《西游记》的描写中,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于水火,除霸于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雞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把酷爱自由、追求自由作为英雄性格的重要突出特点,是《西游记》不同于以前小说的英雄塑造形式。

  《西游记》在开篇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诞生神话,他得日月之精华,天生地养,无父无母,一开始就在精神上超越了宗法制社会对人的种种制约,也表明了正是造物者赋予人自由的天性。此后在花果山他享受著“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求长生之道、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绝对自由。而对神佛企图拘系他的阴谋,他也总是拼死反抗。当观音、唐僧合谋骗他戴上紧箍儿时,他竟一反平时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或想打、或要罵。直到小说结尾还有一个点睛之笔,当诸佛赞扬如来大法时,孙悟空却要唐僧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要把紧箍儿“脫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总之,对孙悟空来说,自由就是轻蔑“君临一切”的权威,就是反抗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清规戒律,就是放纵无拘无束的个性。同时,作者也以悲、喜剧兼具的笔触,揭示出任何对这种自由天性的控制都是残忍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也是孙悟空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重要特点。他的两次大闹天宮,实际上都是因为他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参加取经以后,这种自尊意识也时常有所流露。与他相处未久的猪八戒就对孙悟空说过:“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孙悟空有一段名言:“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太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为了突出孙悟空的这种自尊意识,《西游记》第34回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必须下拜的境遇,因为不如此就无法营救师父。于是,这个“当时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淚儿”的硬汉子,竟淚出痛肠,放声大哭起来。这种屈节受辱的內心痛苦,衬托出英雄心高气傲的襟怀。在孙悟空心中,“一卷经能值几何?”唯有品节、尊严才是至高无上、不能牺牲的。

  对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孙悟空似乎是无师自通的。早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之初,他与众猴约定先进得水帘洞者为王,居然就引用了《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据,名正言顺地做了美猴王。此后,他也时常说些忠孝节义的大道理。不但如此,他还能身体力行。他到处济困扶危,显示的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孙悟空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唐僧极为尊敬、孝顺。他在五庄观闯了祸,镇元大仙命人鞭打唐僧,他几次要求替师父挨打,甚至在被妖魔击败,从昏死中醒来后,一开口就叫了声“师父啊”。这些都表现出孙悟空的无比忠诚,难怪不苟言笑的白龙马称赞孙悟空:“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连他的对手、反覆无常的妖魔也承认“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

猪八戒

  猪八戒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变成了猪的模样。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称王,猪八戒却在高老庄入赘为婿;一个大闹天宮,一个却在耕田耙地。高老庄生活的描述成了猪八戒性格的铺垫和预演,他是带著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回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

  上路取经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饥饿,作者对猪八戒的贪吃作了不少诙谐的描写。而更严重的是,猪八戒始终没有改变好色的毛病,“四圣试禅心”时受到观音等的戏弄,仍不思悔改,以后又多次因急情贪色,落入妖怪的圈套。如在盘丝洞,他就自陷“情网”,被女妖用丝绳束缚得无法动弹。直至快到西天了,他仍是“色情未泯”。而成佛时,得到的封号也是“淨坛使者”,依然摆不脫好吃的嫌疑。

  虽然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许多缺点,如贪吃好色,喜占小便宜等,但他并不是反面人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猪八戒自已所说的:“我是个直肠的痴汉”。这种憨厚朴实近乎呆傻的性格,不但使他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出乖露丑,也让读者在看过猪八戒的狼狈相后,因而享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从而对其产生宽容与同情。

  不过,猪八戒也不是一味的愚笨。例如第47及48回,在过通天河时,他就知道用石子投河,以辨水之深浅;知道用钉钯筑冰,以测河水结冰之厚薄;还知道用草包著马蹄以防滑;让唐僧把九环锡杖橫在马上,以免从冰缝眼里掉下去。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是整天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作者在写尽猪八戒的“直”与“痴”时,又为他点缀了些“曲”与“巧”,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和丰满。

沙僧

  与孙悟空、猪八戒相比,沙和尚显得不那麼突出。但他同样是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原是玉皇太帝灵霄殿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沙和尚因无心之失而受重罚,却一心向善,使他有别于孙悟空、猪八戒。

  参加取经后,他也表现得十分沉著,抱定了“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的志向,坚信“且只挨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因此,在取经四众中,他经常起著消弭分歧、调和矛盾的作用。当猪八戒打退堂鼓时,是沙和尚鼓励他坚持下去;当孙悟空吵嚷著散夥时,也是沙和尚作中流砥柱,劝得他回心转意。

  尽管他总是谦虛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但没有他的协助,孙悟空有时也孤掌难鸣。在一个团队中,沙和尚是这样一种人:有他,人们不觉得什么;没他,却会感到少了什么。

白龙马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姓敖(龙族王室之姓),小说里并未出现其名,亦未被授予法名,书中又称为意马。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犯下大罪被处死罪,后被观世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在书中暗指水属性。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去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八部天龙马,全称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没有专用武器,初次出场是不持武器以龙形和孙悟空战斗,后来与奎木狼战斗时骗得奎木狼宝刀,再持刀作战。

神仙菩萨

  《西游记》中的神仙菩萨包括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来自道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还有来自民间信仰。最上一层的神佛是玉皇大帝和西天如来佛,在他们之下,是相当复杂的神灵系谱。在玉皇大帝系谱中,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许旌阳、葛天翁以及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在如来佛系谱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众多菩萨;在地上,又有山神、土地之类;在水中则有水神、龙王。基本上,这些都是人间朝廷及其权力机构的翻版。

  《西游记》描写神仙菩萨,往往赋予人的感情特征,故多有可爱之处。如太上老君就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孙悟空的捉弄面前,有时竟表现得十分无奈,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实可信性。当然,作者这样描写神仙菩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旨趣,他们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来佛

  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如”也称“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沿此真理行事便可达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国佛教徒尊其为最高神只。但在民间,如来佛在神界的地位似略低于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中,当众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时,玉帝“遂传旨著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他不但降伏了孙悟空,还安排了观音去寻访取经人,并曾在急难中给孙悟空以启示,最后将佛经传给取经人。可以说,整个取经活动都是在如来佛的掌控之下。但在具体描写上,他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

观世音

  观世音,为佛教诸菩萨的首席。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略称观音。佛教称其大慈大悲,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会前去拯救。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每当遇到危难时,总是默念观音,才转危为安。

  在《西游记》中,除了唐僧师徒,观音菩萨可以算得上是第五号人物。从参与收伏孙悟空,到寻访取经人,或设障碍以试禅心,或收妖魔以助西行,甚至“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也是由她策划补足的。观音菩萨贯穿全书,具有艺术结构上的特殊作用。在小说中,孙悟空一遇到委屈或麻烦,首先想到的总是观音。作者在往来奔波的观音身上赋予了明显的世俗化特点,她不仅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法力受人崇信,也与孙悟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际上,观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核心,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有所反映。《西游记》虽然也写了玉帝、如来这两位仙佛界的最高神,但对他们时有调侃,至少孙悟空对他们不是那麼恭敬的。而观音则不然,在小说中,她得到了所有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放诞无礼者的礼拜。当然,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也不像玉帝、如来那样高高在上,小说赋予了她世俗的品格。例如在第48回,作者所描写的“鱼篮观音”,恰如作品中猪八戒所说的,是“一个未梳妆的菩萨”。这一诙谐的说法表明观音不再是神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极富人情味的。

四海龙王

  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古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而作为水神,龙王则遍布江、河、湖、海。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西游记》所写的与此大体相符,只是南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名字颠倒了。

  孙悟空没有兵器,就跑到东洋海底向龙王敖广索要,接著他进一步索要披挂,惊动其他三海龙王也都赶来了。四海龙王对孙悟空的无礼行径很不满,进表玉帝,控告孙悟空,加上阎王也上奏控告孙悟空强行勾掉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道致了玉帝降旨收伏孙悟空。后来,《西游记》中对龙王也时有提及。如第14回,孙悟空打杀六贼,因受不了唐僧的指责,一气之下要回花果山,路过东海,到龙王那里去喝茶,龙王以“圯桥进履”的典故开道他,使得孙悟空又回心转意;第44回,四海龙王听随孙悟空的号令行云布雨;第77回,北海龙王还曾被孙悟空喚来,以保护唐僧免受火蒸之苦;而在第43回,孙悟空为降黑水河妖,又曾向西海龙王问罪。

  此外,在《西游记》中,还写到了龙婆、龙子、龙女,他们构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家族。

二郎神

  二郎真君又称二郎神,有关二郎神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一说是战国时秦国川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一说是隋朝人赵昱;一说是宋徽宗朝的杨戩,他原是得宠宦官,后来被附会成水神;一说是晉时名将邓遐;一说是古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这几个传说中的二郎神虽各不相同,但也时有相互吸收。《西游记》所写为杨戩,也综合了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

  第六回孙悟空大闹天宮时,玉帝遣二郎真君前往擒之,孙悟空笑谓二郎曰:“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这里所说的是宋代宦官杨戩。不过,小说中又称杨二郎手下,有梅山七兄弟,又源自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故事中的梅山七圣。宋以后,二郎神信仰在民间极为流行,在小说戏曲也经常有所表现。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本领高强,在第6回围剿孙悟空时,孙悟空不断变化,也无所逃遁。而在孙悟空参加取经后,则给予过协助。

托塔天王、哪吒

  佛教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名气最大,唐代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谓其“右扼吳鉤,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手持的宝塔或由其三子哪吒捧行。后来毗沙门天王逐渐中国化,与唐初名将李靖合而为一,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有关哪吒的故事,《封神演义》述之甚详。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率三子哪吒奉玉帝旨意,先后两次讨伐孙悟空。哪吒使出三头六臂,十分英勇,但均被孙悟空打败。另外,小说又描写李天王二子木叉也曾助战。

  孙悟空参加取经后,作品对李天王父子仍时有提及,如第83回,描写地湧夫人(老鼠精)是李天王的干女儿,抢夺了唐僧,孙悟空上天向李天王问罪,李天王、哪吒因而一同前来降妖。

妖魔鬼怪

  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艺术形象中的一大系列。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各种动物精怪,它们既有动物的形体,又有世上恶人的卑劣品行,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这些妖魔鬼怪不但残害百姓,称霸一方,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取经人。

  许多妖魔又与神佛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往往来自神佛界,被收伏后又皈依神佛界。如在乌雞国侵国篡位的狮子精,原来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国王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他说那个狮子精“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異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作者显然是以此讽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官相护。当然,作者这样写,大约也是为了表现观音开道孙悟空时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好坏本是一念之差。

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即假孙悟空,他能聆音,善察理,知前后,对万物皆明,与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同相同音,也有同样的本领。后被如来佛识破,并用缽盂抓住它,使其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在《西游记》的妖怪中,六耳猕猴怪十分特殊。他是在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乘唐僧身边无人,假冒孙悟空模样,将唐僧打昏,夺走行李,声言:“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因此,真假猴王可说是代表著孙悟空的“二心”,作者反复提醒读者:“人有二心生祸灾”。真假猴王之爭是“二心竞斗”,而消灭此怪,则是“剪断二心”归于正。

  假猴王实际上也是孙悟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以孙悟空的一身本事,去西天易如反掌,如今却在唐僧手下受气,偶然产生拋开唐僧,自去取经的念头并不为奇。而真假猴王的苦战,也就说明人要战胜自我最不容易。当然,作者也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孙悟空,他强调的是,取经队伍应该“合意同心”,团结向前。

敬道灭僧三妖道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不少都是妖道,第44至46回所写在车迟国惑乱君心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是如此。他们蛊惑国王,敬道灭僧,迫害和尚,而孙悟空则以“专救人间灾害”的救星姿态出现。

  当孙悟空护著唐僧来到车迟国时,立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众僧,又在三清殿大大捉弄了三妖道一番。三妖恼羞成怒,要与孙悟空斗法,先是比赛求雨。孙悟空的元神上天阻止了被妖怪喚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四海龙王的刮风下雨行动,却又号令他们跟随自己的金箍棒行动,致使雷雨大作。这一段形象有趣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控制天气的愿望。接下来,唐僧师徒又与妖道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砍头重生、油锅洗澡等,孙悟空都能出奇制胜。这段描写文笔之变幻莫测、生动风趣,也真引人入胜。

蜘蛛精

  蜘蛛精是《西游记》第72及73回所描写的七个女妖。唐僧照例充当了故事的引子,被女妖捉取。孙悟空在盘丝洞见到这七个女妖正在洗浴,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女妖,有心戏弄一番,却被蜘蛛精从肚脐孔冒出的丝绳紧紧缚住。回目称这是“七情迷本,八戒忘形”,表明了作者的寓意乃在借蜘蛛丝比作“情丝”,猪八戒迷情忘本,所以才自陷“情网”,不能自拔。

  后来,孙悟空从土地那里,查明了七个女妖原来是蜘蛛精,轻而易举地就把她们消灭了。不过,蜘蛛精们还有一个结拜的兄长,是蜈蚣精,孙悟空是靠毗蓝婆的小儿昴日星官(一只大公雞)才把蜈蚣精降伏的。这一段故事很有童话情趣。如蜘蛛精手下的小妖,是蜜蜂、蜻蜓、牛蜢之类,都是蜘蛛精结网所获;而蜘蛛精的弄奸作祟,只不过是吐丝而已;另外还有公雞善吃蜈蚣之类的事,都描写得与这些动物的特性相吻合,令人忍俊不禁。

狮驼洞三妖

  第74至77回描写的狮驼洞降三妖,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唐僧师徒刚到狮驼岭,作者就渲染了妖怪的凶恶,唐僧止不住眼中流淚,八戒更叫嚷著要逃跑。当然,这都是为了衬托后来孙悟空的英勇无畏。

  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孙悟空先探听了妖怪的虛实,变化形象,主动出击。不料被妖魔识破,装进了阴阳瓶中。巧妙逃出后,孙悟空再去挑战,乘老妖不备,钻进其腹中,迫使老妖告饶。二、三怪犹不服,一度还将唐僧师徒捉住,放入蒸笼备吃。孙悟空使出各种招数,救出师父,并从如来处那里得知,狮驼洞三妖原来是佛界的青狮、白象、大鹏金翅雕,妖怪最后也由此得以被如来收伏。

  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说:“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公,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又说:“如来,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其中也寄寓著反映现实政治的讽世意味。

牛魔王家族

  《西游记》描写了几十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那些妖魔的事蹟多半随著故事情节相起迄,故事一完结,该妖魔便不再出现,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牛魔王家族。

  红孩儿:早于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称圣时,就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后来,牛魔王大约成家立业了,娶妻生子,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家长。在取经路上,最先出场的牛家成员是牛魔王的嫡子圣婴大王,乳名红孩儿。他在枯松涧边的火云洞,仗著神通广大,压迫山神、土地,道致民愤极大;又抢夺唐僧,想蒸吃以延寿。其三昧真火,虽孙悟空也难以制胜。

  铁扇公主: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或称罗剎女,自恃有一把神奇的芭蕉扇,在火焰山盘剝百姓。因红孩儿被观音收去,她对孙悟空十分怨恨,不肯借扇给取经人,因而引起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冲突。

  此外,《西游记》还描写了牛魔王的兄弟如意真仙和他的妾玉面公主,以及与牛魔王过从甚密的万圣龙王家族,他们大多都有不良的品行。从号山到西梁女国、火焰山,以至祭赛国,牛魔王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势力网。

  不过,在牛魔王家族中,除了玉面公主,其他成员并没有被打杀,这可能与作者将此家族描写得曲尽人情有关,至于其他妖怪在作者的笔下则完全是薄情寡义的。

为您推荐

西游记特点①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

西游记主题①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证道说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

西游记①

  《西游记》,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

《格列佛游记》①

《西游记》①

《西游记》 :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吴承恩所作的长篇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全书共100回,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一路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作者以其大胆夸张的想象,虚构出了一个光..

《徐霞客游记》①

《徐霞客游记》 : 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著。全书60多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4年旅行中所见所闻,包括地理、水文、地质、植物、气候以及当地民情、经济交通等。作品文字优美、..

《老残游记》①

《老残游记》 : 《老残游记》是清末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刘鹗的代表作。作品记述了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沿途的所见之各种人事物和风俗民情,着重揭露了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