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特点①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浪漫的想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令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等等。

显示民族的精神风貌

  《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古代知识份子志行修谨,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也折射著中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能夠以一部作品,就如此鲜明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确实是少见。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也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语言风格

  在《西游记》产生之前,白话小说的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早期的白话小说还相当朴拙,而且个性特点不鲜明。《西游记》则不然,它的语言轻松明快,诙谐幽默,充满激情,风格十分突出。

  作者的散体敘述语言常采用简短、整齐的句式,造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又赋予敘述语言以情绪化色彩,避免纯客观的平铺直敘。作者还大量运用韻文,既有义理的表现,也有气氛的烘托,还有不少人物的韻白。

  这些语言的运用灵巧活泼,各臻其妙。如孙悟空就有许多长篇诗白,它们强化了他桀骜不驯的英雄品格。他声称:“你去干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我也曾花果山上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宮。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了六七锺。”诸如此类,无不韻律独特,情境超拔,充满了自豪与骄傲,极易喚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

诙谐、讽刺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释迦牟尼、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散文化、韵文化的语言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无奇不有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天上人间,殊方绝域,无处不到,无奇不有。幽冥界勾了生死簿就可以永生;黃河、海水可以瓶装杯泻;风雨雷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南天门上,哪吒把皂旗展开,日月星辰俱遮蔽了,真是“干坤墨染就,宇宙靛装成”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火焰山下,用芭蕉扇连煽四十九下,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幻想与现实相紧扣

  《西游记》的幻想又不是凭空虛构的,它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如书中严整有序的神佛世界,就是尘世间统治机构的翻版,他们也有自己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的行政手续和管理办法。而那些称王称霸、误国害民的妖魔,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各种黑暗势力的幻化形象。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无论他们以什么形体出现,都具有人类的品性,从而使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笑料丛生

  诙谐幽默是《西游记》敘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誇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如描写降妖伏魔,不是单纯渲染凶险恐怖,而是善于通过趣笔化解紧张气氛,不但对妖魔的不自量力多予嘲弄,也使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愉悅超然的阅读心理。

喜剧人物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多用谐谑之笔。唐僧心诚志坚,又庸弱迂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领道三个顽劣不堪的“妖徒”,进行神圣的取经,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孙悟空、猪八戒更生动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喜剧性格。孙悟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正面而肯定型的喜剧人物。他一直是以英雄的乐观精神感染读者。猪八戒则是不自觉的、负面而否定型的喜剧性格。他经常表里相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

超越时空

  在古人所谓的几大奇书中,《西游记》凭其对人类的本性与经验,有著深刻而朴实的揭示,使其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界限,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价值。

人物投射

  事实上,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你渴望摆脫一切束缚,甚至有闹个天翻地覆的冲动,那麼,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做出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那麼,不妨以猪八戒作为自我嘲弄的镜子;最好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偏执的顶头上司;万一你自己不幸,如唐僧般处处逢灾,又无能为力,万事靠人,也不必自怨自艾,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西天还是可以达到的;假如你乏善可陈,默默奉献一似沙和尚,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为您推荐

西游记主题①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证道说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

西游记①

  《西游记》,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

《格列佛游记》①

《格列佛游记》 :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1726年出版。小说叙述了英国医生格列佛四次出海的奇特经历。《格列佛游记》以幻想性的情节,对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整个社会,从政治、宗教、法..

《西游记》①

《徐霞客游记》①

《徐霞客游记》 : 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著。全书60多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4年旅行中所见所闻,包括地理、水文、地质、植物、气候以及当地民情、经济交通等。作品文字优美、..

《老残游记》①

《老残游记》 : 《老残游记》是清末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刘鹗的代表作。作品记述了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沿途的所见之各种人事物和风俗民情,着重揭露了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

游记①

游记 : 游记即描写旅行见闻、感悟的一类散文。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等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