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戏曲成就①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同前)。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和《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著名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冯梦龙的散曲集《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从残存的数十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散曲多“极摹别恨”之作。他的诗以通俗平易见长,虽不成诗家,但亦有可观之作。如在知县任上写的《催科》,其中便有“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之句。正如钟惺所评:“下句更惨。二语出催科吏之口中,亦无可奈何之极矣。”(《明诗归》卷七)

  此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并有笑话集、政论文等十余种传世,还撰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明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为您推荐

冯梦龙戏曲成就①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

传奇戏曲①

  传奇戏曲,中国明代传奇(戏曲)。即在宋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并盛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   “传奇”一词,含义数变。唐代文言小说称“传奇”。宋元时期,曾用传奇指称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南戏、杂剧..

徐霞客地理学成就①

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记载,成因的论述,指出一..

杨慎主要成就①

马致远主要成就①

秋思之祖  对于《天净沙·秋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是“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 而在之后创作《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的时候改变了看法,认为“此词《庶斋老学丛谈》及元刊《乐府新声》均不著名..

戏曲音韵①

  戏曲音韵,中国戏曲曲词与念白的字音的声、韵、调的总称。曲与诗词一样,也是一种韵文,作为韵文,其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就在于注重字音中声、韵、调的搭配。而对于综合性艺术的戏曲来说,音韵对戏曲的创作与演唱都有着重要的..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①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戏曲史料汇编。中国戏曲研究院编,1959年出版,1980年重印,全书10册。收录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的戏曲论著48种。其中探讨戏曲创作,评述或考证作家及其作品如明王骥德《曲律》、清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