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马致远,号东篱,名、字、号三者缺一。对“致远”是字还是号,尚无法确定。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调南曲谱》在“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七十种中有《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一种,作者署“江浙省务提举大都马致远千里,号东篱”,明确马致远名千里,字致远,号东篱。但此则资料出现既晚,且《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戏文也很难确定是马致远所作,故无法坐实“致远”是字而名千里。生年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①张可久有《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视马致远为先辈,可知马致远比张可久至少年长20岁。而贯云石于延祐六年己未(1319年)为《小山乐府》作序时张可久“四十犹未遇”,故张可久出生于至元七年(1280年)以前,则马致远当出生于蒙古宪宗九年(1260年)以前。
②马致远有与卢挚唱和的《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四首,则马致远与卢挚的出生时间当大致相近。而卢挚大致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故马致远当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前后。
③马致远在《拨不断·九重天》中称:“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则马致远应该曾在大都(今北京)生活过二十年左右。
④在马致远残套《女冠子·枉了闲愁》中的《黄钟尾》有:“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拟陆贾隋何,且须缄口。着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则马致远似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时间至早在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时,且马致远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⑤马致远在《青杏子·悟迷》套曲中称:“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可知马致远曾有过二十年的漂泊生涯,结合③来看,马致远的这段漂泊生涯当始于他二十岁左右。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马致远曾为江浙行省务官,而江浙行省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所置,则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当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当是漂泊生涯期间之事,且似乎与孛儿只斤·真金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去世有关。
⑥马致远在《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称:“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又在《蟾宫曲·叹世》中称:“东篱半世蹉跎。”还在《清江引·野兴》的第七首中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结合⑤来看,马致远明白“西村最好幽栖”时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因而一则称“半世”,再则称“白发”。
⑦贾仲明在吊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称:“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东篱翁,头折冤;第二折,商调相从;第三折,大石调;第四折,是正宫;都一般愁雾悲风。”则马致远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曾参与创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剧,且极有可能是后“半世”(四十岁以后)的事情。由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马致远四十岁左右上推,则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总而言之,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卒年
《北词广正谱》中残存马致远的套曲数套,其中的《粉蝶儿·至治华夷》称:“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万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辉,喜氤氲、一团和气。”又称:“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贤贤文武宰尧天,喜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四方宁治。”而贾仲明在吊挽狄君厚的《凌波仙》中称:“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有平阳狄君厚,捻《火烧介子推》,只落得三尺孤堆。”将两支曲与贾仲明吊挽狄君厚的《凌波仙》对比可知,所谓的“华夷”大概相当于“版图”,“至治”则是元英宗的年号,共使用了3年,则马致远的这一套套曲大约是为颂美元英宗而作,而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马致远仍在世。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称:“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间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中原音韵序》作于泰定元年(1324年,属甲子年)秋季,序中称马致远已经逝世,则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马致远已逝世。
综上可知,马致远当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籍贯
钟嗣成《录鬼簿》载:“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即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大都(今北京)人。除此之外,元代、明代文人文集和明代、清代方志中共有四个马致远:许州(今河南许昌)马致远、集庆(今江苏南京)、东光(今属河北)马致远和广平(今河北永年)马致远。许州马致远
许州马致远即马寅。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九《文通先生墓表·碑阴先友记》载:“马寅,字致远,许州人。性雅重,嗜古学,恬于进仕。”文通先生是王恽的父亲王天铎,生于泰和二年(1202年),卒于宝祐五年(1257年)。《文通先生墓表》立于宝祐六年(1258年),即使其时马寅尚健在,但由于他是王天铎好友的缘故,他不可能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故马寅不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集庆马致远
集庆马致远是元末明初画家马琬之父。张以宁《翠屏集》卷一有《题马致远清溪晓渡图》一诗,题下自注:“致远,广西宪掾。子琬,从予学。”从诗中的“诗成君别我亦归”一句来看,此诗是张以宁罢官归乡时所作,其时集庆马致远尚在世。而张以宁罢官归乡,一在元统六年(1340年),一在至正九年(1349年),则从生卒时间来看,集庆马致远不可能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东光马致远
东光马致远即马视远。认为东光马致远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主要依据为:
①《〔乾隆〕河间府新志·卷九·官政志·选举表·进士》载:“马致远,东光人,主事。致远在元世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辅齐名,人称‘马东篱’,见涵虚子《词评》。《通志》载元进士马视远,又载马致远于明洪武戊辰傍,以为沧州人,恐未免其多误也。又《通志》有元进士李景明,不知其即李京也,京字景山,疑亦《通志》之误。”
②《〔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十四·表十九·选举二·(元)进士年次无考者附录于后》:马致远(东光人,真定府教授。明六合县知县,升工部主事。旧志作“视远”。)
③《〔光绪〕东光县志·卷十二·杂稽志下·识余·轶事》载:“元进士马视远(《府志》作致远)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人称‘马东篱先生’。(涵虚子《词评》)”接着是萧德宣所撰的《马东篱先生碑记》,其中载:“马东篱先生,东光人,工长短句,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尝阅其所著,幽雅淡远,一空凡响,当时称为朝阳鸣凤,有以也。岁辛丑,余调理兹土,得悉马氏为宋以来旧家。先生于元季应词科取进士,由司教而县令,而部署。仕途偃蹇,大猷未展,而胸襟洒脱,惟以衔杯击缶自娱。……第旧邑志载,先生《〔双调〕秋思》一阕今己逸。询及邑内青衿,虽习其号,而先生之词,所为卓然成家冠绝一时者多未之知……余尝过先生之祠,因题额曰‘千古词宗’悬其上,并为记,嘱其裔以勒石。”
④《〔乾隆〕沧州志·卷八·选举·进士·明·洪武》载:“马致远,戊辰科任亨榜,仕至监察御史。”
⑤东光马氏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修的《马氏族谱》载:“始祖德昭公,子三:长子视远,字东篱,配杨太君。元举进士,本名致远,任真定路学教授,升湖广章义灵、六合县知县,又升工部主事,撰《迦陵音》、《涵虚子词评》,赠奉直大夫。明改名视远,中洪武戊辰榜进士,俱载通志;次子治远,例赠文林郎;三子平远,庠生,也赠文林郎,任洪洞县知县。”
而在更早的资料中,《〔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仕籍·东光县》载:“马经,东光人,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己未进士,湖广宜章知县。” 《〔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六·选举志·科贡》载:“马视远,东光人,举进士。”同卷又载:“马经,东光人,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乙未进士。” 《〔康熙〕畿辅通志·卷十七·历朝进士》载:“元马视远,东光人,工部主事。”所载均是“马视远”而非“马致远”,且无只字片言介绍马致远是曲作家;同时,《〔乾隆〕河间府新志》并未提供任何依据证明东光马致远是戏曲家马致远,而《〔乾隆〕沧州志》、《〔光绪〕畿辅通志》和《马氏族谱》所载则均说明东光马致远在明代时仍在世,从生卒时间来看不可能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据分析,讹误的过程当始于乾隆八年(1743年)所修的《〔乾隆〕沧州志》。《〔乾隆〕沧州志》将“马视远”误作“马致远”,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河间府知府杜甲纂修《河间府志》时又将“东光马致远”(实际是马视远)误作元朝人,并将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生平事迹载入“东光马致远”名下。之后,《马氏族谱》的修撰者也附会,以讹传讹,最终将马视远附会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广平马致远
广平马致远即马称德。袁桷的《三皇殿记》载:“侯名称徳,字致远,官奉议大夫,明爽干饬,吏民畏而爱焉。”(见《〔延佑〕四明志·卷十四·屋宇》)其《奉化州开河碑》则称“广平马侯骥德’”(见《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五》)。《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册录《奉化州开河碑》全文而于“马侯称德”后注:“《集》作‘骥德’,误。”认为《清容居士集》将“称德”误作“骥德”。邓文原《巴西集·卷下·故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墓志铭》载:“延佑丙辰十一月一日,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卒于宛陵。先是,辛亥岁,君撄末疾,不复仕,其子称徳由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马氏世居广平,祖讳仁,父讳晋,俱力农,以善闻乡里。县尉君讳兴,蚤从淮南忠武王南师擐甲负戈,……论功授百夫长。……生子五人,长即称德;次舍僧,早世,又次正德、俊徳、元徳,皆未仕。……别驾官奉议大夫,以近制得追崇其父母,由是县尉赠某官,韩氏广平县君。”《〔延佑〕四明志·卷三·奉化州·知州》载:“马称德(奉议大夫,延佑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 《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称:“广平马侯称德,字致远,作州于庆元之奉化,兴利补弊,无一事不就。正三载,代者至,……夫马侯三年之政固数百年之规也,州人士徒思云乎哉,敢记之,以告于来者。至治三年记。”(见《〔乾隆〕奉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上》)《〔光绪〕吉安府志·卷三十六·人物志·义行》载:“陈颜,字伯渊……泰定二年,州守马称德新学校,颜捐己田入学,以赡师生。” 可知:“马称徳,字致远,曾祖仁,祖晋,具力农。父兴,蚤从伯颜南征,论功授百夫长,官至江陵公安县尉。马称徳于辛亥岁(至大四年)由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阶奉议大夫。延祐三年,丁父忧。六年,授庆元路奉化州知州,阶如故。为政三年(至治二年),代者至。至治三年冬到吉安路吉水州知州任。泰定二年,新学校。以后事不详。”与《元曲家考略》所载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是广平马致远在泰定二年(1325年)仍健在。
总而言之,从生卒时间来看,广平马致远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画像
有的文章称马致远有画像传于世,如《访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乡——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载1986年5月4日《河北日报》)称:“至今其家族还珍藏着一幅马致远的长袖画像,身着官服,神态潇洒自如。”《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称:“最近经北京有关单位鉴定为元代作品无疑。专业商店试以高价收买,但被持像者婉言谢绝。”服饰上,元代官服照金代制度,以官服上花朵大小定官品尊卑,三品以上官员所着官服中绸缎花朵五寸大,以次递减,等级区别在于官服所用材料颜色和花纹;明代官服中,文官按官品等级不同而颜色有别,并有方圆补子,各品补子花饰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黄鹂,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鹊。
而从画像的照片来看,画像上人物胸前图案是两只禽类栖息于一株弯曲树枝上,虽无法确定为何种鸟类,但属明代官服无疑,故这一幅画像绝非元代作品。同时,《马氏族谱》所载画像的赞语明标“孔惠祖像赞”,故所绘者实是马视远曾孙马孔惠。
墓碑
《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称:“在村南马氏墓地内找到马致远的墓碑,上刻‘元诰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进士马致远墓’。”实际上墓碑上所刻名氏为“马视远”而非“马致远”,《马致远不是北京人》所说有误。同时,马氏墓碑中可见的还有四通:马德昭碑、马平远碑、马经碑和马孔惠碑。从碑的形制、剥蚀程度和书写风格来看,这五通碑当是清代文物,其花纹图也属于清代图案,尤其碑上部的篆字很显然是出自同一时期甚至可能是同一作坊之手,可能与萧德宣所撰《马东篱先生碑记》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