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诗题与背景:
《干戈》是宋代诗人王中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干戈,古代两种常用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逐句释义: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战争还没有结束,能到什么地方去呢?我做的事一无所成,而两鬓已白的像丝一样了。
欲何之:想要到哪里去。之,前往。
两鬓丝:两个鬓角发白如丝,指人已老。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我漂泊踪迹大致和东汉遇到战乱的王粲相似,心情和一生坎坷的杜少陵(杜甫)一般悲凉忧伤。
踪迹:指作者生平踪迹。
大纲:事物的总要。这里有“大致”的意思。
王粲:王粲(177—217年),“建安七子”之一。他生当汉末乱世,当时军阀混战,兵连祸结,王粲十七岁从长安逃难到荆州依附刘表,在荆州十五年,不得重用。
情怀:心情。
小样:“有些像”的意思。
杜陵:即杜甫。杜甫曾在杜陵、少陵一带住过,所以他自称“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后人也把他称为“杜陵”,或“杜少陵”。
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我和兄弟分散,相隔千里,音讯断绝,又像乌鹊的窝筑在月下寒枝上。
鹡鸰(jí líng):比喻兄弟。鹡鸰,鸟名。这种鸟常在水边觅食,飞则鸣,行则摇,像有急难的样子。《诗经·小雅·常棣》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的话,意思是说鹘鸰离开了水边栖息的地方,呼唤着同类来救援自己。后便以“鹡鸰”比喻兄弟。
乌鹊巢寒月一枝:指乌鹊的窝筑在月下寒枝上。曹操写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其二》)诗句用了这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处,只能像乌鹊那样在不好的境遇中生活。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哪里能够得到中山仙人酿的千日酒,让我大醉到天下太平时再醒来呢。
安得:哪里能够得到。
中山千日酒:中山,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定县一带。千日酒,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到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让他饮千日酒。回家即醉,家人不知,把他当作死人埋了。过了千日,酒家想到刘玄石饮酒的事,到刘家来看。见玄石已葬,于是打开棺材,见到刘玄石刚刚醒来。
酩然:大醉的样子。
《干戈》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运用典故,深沉地表达了前路茫茫、生不逢时的愤激情怀,以及对大平盛世的向往之情。
首联“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写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作者生当宋末乱世,战乱不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起句以无可奈何的心情叙说战争没有平息,想到哪里去躲避都难以办到,于是发出了“欲何之”的沉痛呼喊。而且自己一事无成,人已老了,两鬓已白的像丝一样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痛苦。
颔联“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承“两鬓丝”写自己的情形。引典言志。将自己同王粲以及王粲所处的时期相比,就会使人联想到汉末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惨景,同时也表达了同王粲写作《登楼赋》时一样的苦闷心情。“情怀小样杜陵诗”,其作用也同前句一样,既会使人想起唐代安史之乱时那种“流血涂野草”的悲惨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同杜甫一样,用诗歌描写乱离之世所特有的悲凉情怀。王粲,字仲宣,生于汉末,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能诗善赋,曾由长安避乱荆州,以《七哀诗》抒写自 己的途中见闻。杜陵,即杜甫,生逢安史之乱,早年曾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来长年漂泊,却用自己的诗篇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一代“诗史”。诗中引用两位古人,意思是说自己和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却同样是“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
颈联“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以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的具体处境。前句是说人不如鸟。“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鸟儿在遇到急难时,尚且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而自己因为战乱与兄弟分离千里之外,彼此音信不通,死活不知,连鸟儿都比不上。“鸟鹊巢寒月一枝”,用曹操诗意,说鸟鹊想在寒月下筑巢却找不到一枝恰当的树枝,以喻自己在战争岁月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栖身。两句以鸟喻人,流露了诗人因离乱而产生的孤凄感情。
尾联“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得到一饮醉千日的中山仙洒,饮后直醉到太平时方醒。但这个愿望无疑是难以实现的,那么作者也只得生藉在战乱岁月,每时每刻经受着战乱的无穷折磨和煎熬。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到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让他饮千日酒。回家即醉,家人不知,把他当作死人埋了。过了千日,酒家想到刘玄石饮酒的事,到刘家来看。见玄石已葬,于是打开棺材,见到刘玄石刚刚醒来。
此诗除首联外,其余六句全都用典,但总的看来明白晓畅。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王中,字积翁,南宋末年诗人,生平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