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书事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诗题与背景:

  《寒食书事》是宋代诗人赵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一作《寒食》。《千家诗》收录此诗。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也叫寒食。


  此诗大概是赵鼎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他曾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年),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他只引咎自责而已。此诗就是在这样一种非常郁闷、苦痛的心境所作。


逐句释义: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冷冷清清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人们也知道寒食插柳,岁时更新。
  寂寞:一作“寂寂”。
  柴门:用散碎木材、树枝等做成的简陋的门。
  也教:也得;也懂得。
  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在门前插柳枝,表示春天到来。
  纪:通“记”。
  年华:时光,年岁。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虽然没有传播到粤人居住的地方,但上坟的规矩也像庞德公家一样(即和中原地区一样)。
  禁烟:寒食禁烟火。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今广东地区。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
  上冢:上坟。冢,坟墓。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可汉唐帝王的陵寝那还有人拿着麦饭去祭奠啊,只见山涧野路开满了惨白的梨花。
  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即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
  麦饭: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粗糙的饭食。这里指祭品。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莫不如喝上一杯酒借着青苔(当床)躺卧(睡上一觉),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
  一樽:一杯酒。樽,酒杯。
  竟:竟然。
  藉:凭借,靠着。
  莫:不要。
  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

《寒食书事》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诗,是作者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皇室陵寝的荒凉。尾联写作者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得听暮笳的召唤。此诗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首联“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描述了荒凉偏远的村庄过寒食节的生活景象。说在这冷冷清清的村落里,人们在过寒食节时也知道在门上插柳枝。“也”字,写出了这偏远之地与内地风俗的一致性,同时为“禁烟不到粤人国”的笔锋突转做了铺垫,从而形成对比,因而也就更容易引发诗人的牢骚和感慨。


  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是说在偏远的粤人所居之地,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和中原地区一样。“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


  颈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由平民百姓上坟扫墓情景,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陵墓,凄凄清清,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只有山溪野径的梨花相伴,一片荒凉冷落景象。那煊赫一时的帝王陵墓,到头来竟落得连平民百姓的坟墓都不如。这种联想性的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尾联“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又把这种心境加以生发。既然这样,还是让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醉卧青苔吧,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呢。“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作者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这当是怨恨之情所致。这里的“暮笳”,或指北方军情的危急。“莫管”写出了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豁达和自慰。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旷达无拘的反语,把他那不甘于消沉而又无力施展抱负的愤懑情绪和痛苦心境烘托得强烈、深刻,淋漓尽致。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赵鼎(1085—1147年),南宋大臣(宰相)、政治家、诗人、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赵鼎诗、文、词皆工。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忧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有清道光刊本;《得全居士词》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