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诗题与背景:
《宿龙兴寺》是唐代诗人綦毋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龙兴寺,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西南。
綦毋潜一生游宦四方,曾经寄宿过很多寺院。此诗是他在龙兴寺过夜有所感而作。
逐句释义: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造访龙兴寺,晚上竟忘了归去;古松苍青掩映古庙佛殿的大门。
香刹: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扉:门。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方丈室里灯火明亮,佛珠系在和尚的法衣上。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珠:佛珠。
比丘:和尚。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天空中的白日,传示他禅心的清净;水面上的青莲譬喻他佛法的精微。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
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天女所散之花飘落不尽,处处的鸟儿衔着飞去了。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宿龙兴寺》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禅诗。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首联“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造访龙兴寺,晚上竟忘了归去,所以要在这里投宿。但见,古松苍青掩映古庙佛殿的大门,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境界。
颔联“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写龙兴寺夜晚所见。方丈室里灯火明亮,佛珠系在和尚的法衣上。
颈联“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是说,天空中的白日,传示他禅心的清净;水面上的青莲譬喻他佛法的精微。既是景语,又是“禅”语,还隐含了一个佛教故事。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某日传经时突然手拈 莲花微笑,默默不语。众弟子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悟得了其中道理:佛法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物可载,无假物载,是为一重“空”也;佛法微妙,最高境界是无,是为二重“空”也。从那儿以后,摩诃迦叶及其弟子把这种“拈花微笑”中的深意发扬光大,才有了佛门禅宗。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除了极力赞美这龙兴寺里的主持得了佛法真意,传的是真经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把妙不可言的“空”进一步点出来。
尾联“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是说,天女所散之花飘落不尽,处处的鸟儿衔着飞去了。巧用佛经中“佛祖讲法,天花乱坠”的故事,说明这里的佛经讲得十分高妙。
名家点评:
《唐诗选》:玉遮曰:无刻炼,无脂粉,渐近自然。
《唐诗解》:此诗语极无味,格调甚卑,入于鳞选,我所不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词意浑沉,足悟禅趣。蒋一梅曰:工出自然,天趣特逸。
《唐诗评选》:三四用事入化,结尤神合禅理,诗只此不堕蔬笋气。
《近体秋阳》:上句由净得传,下句由喻得微,然上可及,下不可及(“白曰”联下)。奇丽松动,使读者兴逸神往(末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通首婉丽,一结尤出妍姿。严敬礼曰:披读一过,如入清净世界,足使尘虑都除。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綦毋潜(692—约749年),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赣州南康区)人。开元进士,曾任右拾遗,终著作郞。其诗喜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26首。(《元和姓纂》卷二、《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