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题与背景: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孟浩然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冬,赴京师长安举进士,第二年应试落第,滞留在长安、洛阳。十七年(729年)夏季游吴越,至十九年(731年)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此诗约作于漫游吴越期间。作这首诗时他尚未到建德,作《宿建德江》时,则已进入其境了。
逐句释义: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地奔流。
瞑(míng):昏暗。
听猿愁:听到猿的啼声而兴客愁。听,一作“闻”。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吹两岸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孤舟:孤独的船。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市一带。汉代,建德、桐庐同属富春县。这里以建德代指桐庐。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思乡伤感,无可奈何)只能将两行热泪,远寄到大海西头(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题图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夜宿桐庐江时,怀念扬州旧友而作。写江上夜色和旅途悲愁,中心意思是他乡虽好,究不及故土。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作者停宿桐庐江上,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作者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颈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作者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上述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建德非吾土”,即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因为“维扬忆旧游”,即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
尾联“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作者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作者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郁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作者写诗“淡”的地方。作者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作者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名家点评: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一孤”似病,天趣自得。大有洗炼,非率尔得者。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意象逼削。
晚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健举,工于发端,(首联下)。旅况寥落,情景如绘(“月照”句下)。情深语挚(末句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0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1
试题精选: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3分)
参考答案: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3分,每点1分)
2.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1分)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1分)。
3.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4分,每点2分)
4.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分,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
5.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参考答案: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6.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请试加分析。
参考答案:首联写天色已晚,诗人听到山中猿声悲哀,沧江水急流奔涌,涛声扰人;颔联写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作响,诗人寄宿的小船在月下大江上飘来荡去,更显孤单。烘托出诗人怀友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7.有人评述这首诗的尾联说:“泪岂可寄?然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泪,这里用了借代修辞,指思念家乡,怀念友人的孤独愁苦情怀,诗人希望通过本诗向远方朋友来倾诉。
8.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彰显出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景情揉合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
参考答案:C(错在“彰显”,即使有“求仕不成的失意”,也只是“隐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怀友的情感”。)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