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二首。有的版本将此首诗题作《望临洮》。《唐诗三百首》选录此诗,归类为乐府诗。这类乐府歌曲,多是写战争的惨酷。后汉陈琳曾作《饮马长城窟行》,也是用乐府旧题,也以长城为背景,如“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与此诗末两句语意相似。惟陈诗写筑城,此诗则写征战。
王昌龄作《塞下曲》共四首。第一首描写边塞的景色,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记述一次征战的全过程,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同情。第四首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逐句释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秋天的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刀。
饮(yìn)马:给马喝水。饮,使动词。使喝。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广袤的沙场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平沙:一片沙漠。
日未没:太阳还没有落下。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táo):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当年长城的一次战争,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昔:一作“当”。
长城战: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王晙在临洮一带大败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此句可能指此事。长,一作“龙”。
咸:都。
意气:气概。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地散布在野草中。
足:充塞。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飞蓬和蒿子,指蓬蒿之类的野草。
塞下曲 题图 《塞下曲》,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进犯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拓展阅读:
王昌龄
其 一
【本版诗题《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 二
【本版诗题《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 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 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5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757年),唐朝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因世乱还乡,由贬所赴江宁,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官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170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