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题与背景: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一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从诗题看,是晋陵一位姓陆的县丞先写了一首题为《早春游望》的诗,作者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而作此诗。和,用诗应答。晋陵,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姓陆的晋陵县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丞,县令下的佐官。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

  在《全唐诗》中,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均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但今传《韦苏州集》中不收,只在《杜审言集》二卷中有此诗。此诗的风格也与杜审言其他一些写宦游、写景物的诗的风格更为接近。


逐句释义: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才会对异乡的自然物候的变化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物候:景物变化的征象,即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梅红柳绿春意渐浓,由南及北布满大江两岸。
  海曙:海边的晓色。
  梅柳渡江春:梅柳间的春色,从江南渡到江北。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和暖的春气催促黄莺歌唱,晴日阳光的照耀使水中蘋草转变成深绿色。
  淑气:和暖的气侯。
  催黄鸟:催着黄莺啼叫。
  蘋:水草,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亦称“田字草”。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忽然读了你那格调高古的诗,更加唤起了思乡之情,止不住的泪水沾湿了手巾。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这里是赞美陆丞《早春游望》诗的格调有古风。
  沾巾:流泪,泪水沾湿手巾。巾,一作“襟”。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题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原作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之意,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作者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宦游人”,功业无成,岁月蹉跎。他最敏感的就是时光流逝。如今,在无所作为中又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倏忽而至,这怎能不使他为之惊心呢。所以“惊”的表层是有感于早春之“新”,而深层则是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宦游失意的苦闷心理的表现。“独”、“偏”二字,强调只有“宦游人”才有如此感受,就更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心理。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承“物候新”而来,写早春景象。作者虽然以一个“宦游人”的心理感受春景,但这里既没有动人愁情的丝丝细雨,也没有引人离思的春草连绵,而是写清晨太阳从东海升起,海上的云气被曙光照耀,蔚成彩霞;从江南到江北,梅红柳绿,处处皆春。这里选取的是旭日、大海、云霞、长江等一系列阔大壮观的景物,形成开阔明朗的意象,组合成一幅气象壮美的早春图景。“出”、“渡”二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云霞变幻,春意渐浓,由南及北,布满大江两岸。这情景,使这幅早春图景更加生机勃勃。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接前二句,继续写早春景象。不过,在时间上,已由旭日东升及于阳光高照。在空间上,已由远望转为近观。温暖的春气催促黄莺早鸣;阳光照射水面,使水中浮苹转为深绿。这里又以温馨明丽的景物为意象组成一幅开朗明媚的早春图景,同样没有惨绿愁红的情调。句中“催”、“转”二字一方面与上二句的“出”、“渡”二字照应,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暗示出时光流逝之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表现出春意渐浓的动态过程,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生命力。


  颔联和颈联集中写“物候”之“新”,而在“物候”之“新”中作者发现的是壮丽与明媚,投射出虽在宦游失意中但仍有开朗的胸怀和蓬勃向上的心态。他在发现大自然中也发现了自我。正是这样的“物候”之“新”,使他“惊”于自己在无所作为中时光流逝,也正是在这样生意盎然的大自然面前,使他感到自己宦游生涯的萧条索寞。他省悟到自己价值的失落。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宦游生涯的矛盾,在他的心灵中拼搏撞击,使他产生了更深刻的失意感与苦闷感。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作者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听到(或读到)陆丞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早春游望》的用语。以“古调”相称,是赞美该诗格调近于古人。显然,陆丞的“古调”中也有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才引起作者的共鸣。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归思”是宦游人常有的心态。他们为一官半职奔波他乡,失意的苦闷,飘泊的辛酸,往往使他们思乡念亲,厌倦宦游。反之,如果春风得意,自然少有“归思”。所以,“归思”愈深,往往表明失意的苦闷愈重,飘泊的辛酸愈多。“物候”之“新”,本来已“惊”起作者内心的失意感与苦闷感,忽又听到友人带着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的“古调”,就更拨动了他失意苦闷的心弦,引发出强烈的“归思”,致使热泪“欲沾巾”。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这首诗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和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 第一。”


名家评价:

  方回: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袓,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瀛奎律髓》)

  杨慎: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升庵诗话》)

  郭濬:郭云:四句俱说景,腰字俱惊眼。格不甚高,起独有力。(《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刘孟会:起得怅恨。“云霞”二句,便自浩然。(《唐诗广选》)

  胡应麟: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诗薮》)

  陆时雍: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唐诗镜》)

  周敬:“独”、“偏”、“忽”、“惊”、“闻”、“欲”等虚字,机括甚圆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夫之: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数千百言。(《唐诗评选》)

  冯班:次联做“游望”二字,无刻画痕。(《瀛奎律髓汇评》)

  顾安:中四句说物候,偏是四句合写,具见本领。“出海”、“渡江”,便想到故乡矣。岑嘉州诗“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即此意,但此一句深厚不觉耳。(《唐律消夏录》)

  朱之荆:物候新,暗点早春,喝起中二联在一“惊”字。中二联写早春,中四字皆“惊”也。……“独有”、“偏惊”、“忽闻”是机括。(《增订唐诗摘钞》)

  屈复: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唐诗成法》)

  纪昀:起句警拔,人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不但取调之响也。末收“和”字亦密。(《瀛奎律髓汇评》)

  谭宗:“忽闻”字下得突绽,使末句精神透出。此诗起结老成警洁,中间调高思丽。(《近体秋阳》)

  高步瀛:吴北江云:起句惊矫不群。高步瀛云:此等诗当玩其兴象超妙处。(《唐宋诗举要》)

  俞陛云: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诗境浅说》)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的矛盾心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4.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5.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6.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 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催”和“转”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 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参考答案:D,点明了点明了诗人自己的伤春思归之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0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年),唐朝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祖父。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宋人辑有《杜审言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