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题与背景: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所作的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本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故曰“古”。内容多写军情边思。另外,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作者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逐句释义: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
饮(yìn)马:使马喝水。饮,使动词。
傍:顺着。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唐亦置县。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如同远嫁到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行人:指出征战士。
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形似锅,白天作炊具,能容一斗。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西域国名)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琵琶,据刘熙《释名》,本胡人马上所弹乐器。
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
大漠:大的沙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泪水滂沱。
胡雁:雁。雁来自北方胡地,故称。
胡儿:指胡人。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奔波。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拚命。
闻道:听说。
玉门:玉门关,古关名。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得名。和敦煌西南的阳关同为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六朝时关址东移至晋昌城(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倒塌废弃。
遮:阻拦。
逐:追随的意思。
轻车:汉有轻车将军,这里泛指将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宫而已。
荒:边远地区。
空见:徒见;只见。
蒲萄:一作“蒲桃”,即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蒲萄、苜蓿之种归,植于离宫旁。
《古从军行》题图 《葡萄草虫图》南宋 林椿 绢本设色 26.2cm×2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门关遗址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用兵,充满反战思想。全诗记叙从军之苦,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全诗情理浑成,层层推进,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首四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写从军将士紧张而又凄苦的征戍生活:白天爬上山去四处瞭望,看是否有点燃烽火的边警发生,而黄昏时分,又要牵马到交河边上让它们饮水。交河,故城在新疆吐鲁番西偏北约十公里处,为汉唐名城,因有两条小河在城下交叉环抱而得名。三、四两句将“刁斗”与“琵琶”对比着写,增强了感人的力度。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金属炊具,白天用来煮饭,到了夜间,就敲击它代替更柝(旧时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夜晚,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使人感到凄凉悲苦。这就是征戍的将士处境界。
中间四句“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继续描写塞外边陲的苦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野云万里”,极言边塞荒漠无垠。“无城郭”,突出空无倚傍,渲染凄凉气氛,也暗喻孤立无援。“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二句,别具只眼。说连土生土长的“胡雁”与“胡儿”,面对荒漠也悲鸣啼泪,何况远戍的军旅“行人”。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后四句“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面对上述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最后竟以“蒲萄”作结。“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二句,笔锋陡转,打断了将士思归的美梦。说皇帝派人遮断了玉门关,不准罢兵,将士只得拚着性命跟随“轻车”将军继续打仗。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结果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不少将士“战骨埋荒外”,却只换得供上层统治者享用的区区“蒲萄”而已。“蒲萄”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萄”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萄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从对比中,见出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颀此作,实多刺讽意。吴山民曰:骨气老劲。中四句乐府高语。结联具几许感叹意。周明翊曰:体格少逊《古意》篇,气亦自老。
《唐风定》: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唐诗绪笺》:周末“渐石”之章,不胜哀怨,读此令人心酸,有不忍闻者。
《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格雄浑,盛唐人本色。一结寓感慨之意。
《唐诗别裁》: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网师园唐诗笺》:讽刺蕴藉(末句下)。
试题精选:
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参考答案:B、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47
作者简介:
李颀,唐朝诗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有《李颀集》。《全唐诗》编其诗三卷,收录其诗作129首。(《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