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诗题与背景: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初发,启程。扬子,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南,近瓜洲。元大,未详。大,排行第一。校书,唐秘书省及弘文馆均置校书郎,掌校勘书籍。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逐句释义: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凄凄:形容悲伤凄凉。
去:离开。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树林中传来广陵(寺庙里)晓钟的残音。
归棹(zhào):归舟,回去的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借指船。
洛阳人:韦应物不是洛阳人,这里自命为洛阳人的原因是这一年(763年)韦应物初次入仕被任命为洛阳丞,韦应物常自称自己是洛阳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残钟:指晓钟的残音。
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今天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今朝(zhāo):今天,现在。
此:此处。
为别:分别,相别。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顺流逆流怎能由自己做主呢。
世事:世上的事。
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题图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是作者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含蓄,作者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自述怀着离别友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试题精选: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2分)
这两句,以景喻情,融情于景,言简意深。船已启行,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如此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表面平淡,内蕴丰厚。(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2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2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2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1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