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题与背景:

  《兵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叙事诗。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杜甫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逐句释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间。
  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这里指从军出征的人。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父母和妻儿纷纷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妻子:妻和子女。
  尘埃不见咸阳桥:指因车马所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可见此次出兵之多。咸阳桥,本名便桥,在咸阳大道上,为唐代长安通西域的要道。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亲人们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凄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
  顿足: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干(gān):冲。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路旁经过的人询问从军出征的人怎么回事,回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但云:只说。
  点行(háng)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十五:与下句“四十”皆指年龄。
  北防河:当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调大批兵力驻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在今甘肃、宁夏境),称为“防河”。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旧唐书》: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围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
  营田:即古代的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者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比喻征役频繁,回来时虽已头白,还是要驻边。还,一本作“扰”。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边庭:一作“边亭”,指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开边意未已:含有讽黩武意。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州,千村万落野草丛生,田地荒芜。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千村万落:形容众多的村落。
  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比喻这一带荒芜冷落。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即使有健壮的妇人来耕种,田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此因府兵制兵农不分所致。壮男皆出征,留下来的虽有健妇耕作,也必定影响收成,故庄稼长得不好。
  健妇:健壮精干的妇女。
  锄犁:锄和犁,引申为耕作务农。
  禾:禾苗。
  陇亩:田地。陇,同“垄”,田埂。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或解为没有收成。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况复:更何况。
  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秦人素以勇于攻战著名。因他们能经苦战,故更被驱遣。
  被驱:被驱使,驱遣。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长者:对老人的尊称,即上“道旁过者”。
  役夫:应兵役者自称。
  敢:那敢,怎敢。当时鲜于仲通等南征,“凡举二十万人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人衔冤毒,无敢言者。”见《旧唐书·杨国忠传》。
  申恨:诉说怨恨。
  且如:就像。虽不敢说而终于还是举例说之,足见役夫内心的悲愤。
  未休关西卒:指因连年交战,使关西之卒不得休战回家。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官府急着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百姓)才明白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县官:指官府。
  租税从何出:承上“千村万落生荆杞”句意。
  信知:确实知道;才真的明白。
  恶:这里是不吉利的意思。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比邻:近邻,意即不必远嫁。唐制,四家为邻。
  埋没随百草:指尸体无人收葬,埋没在野草中。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
  青海头:指今青海湖边。唐和吐蕃的战争,经常在青海湖附近进行。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那里的新鬼愤懑旧鬼痛哭,阴天冷雨凄惨的呜咽声不断。
  烦冤:不满、愤懑。
  啾(jiū)啾,象声词。这里指呜咽声。

《兵车行》题图 《兵车行》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杜甫的这首《兵车行》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首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诗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正开往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作者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

  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作者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作者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作者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作者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意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官府、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作者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最后,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这首诗为历代推崇。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作者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后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后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名句赏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名家点评:

  蔡启《蔡宽夫诗话》: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黄彻《巩溪诗话》:杜集多用经书语,如“车辚辚,马萧萧”,未尝外入一字……皆浑然严重,如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锵。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馀,始知此语之信,……“虽”字、“敢”字,曲尽事情。

  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张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杜《兵车》、《丽人》、《王孙》等篇,正祖汉、魏,行以唐调耳。

  王嗣奭《杜臆》:此诗已经物色,其尤妙在转韵处磊落顿挫,曲折条畅。

  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首段作乐府语,不嫌直率。“且如今冬”二句,应“开边未已”来;“县官急索”二句,应“村落生荆杞”来。周珽曰:以开边之心未已,致令人鬼哭不得了。闻者有不痛心乎?写至此,应胸有鬼神,笔有风雨。陆时雍曰:起结最是古意。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吴逸一云:语杂歌瑶,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俞犀月先生云:声调自古乐府来,笔法古峭,质而有文。从行人口中说出,是风人遗格。

  何焯《义门读书记》:曲折穿漏不直,亦有宾主。借“秦人”口中带出,以所见者包举所不及见者也(“况复秦兵”二句下)。篇中逐层相接,累累珠贯,弊中国以徼边功,农桑废而赋敛益急,不待禄山作逆,山东已有土崩之势矣。况畿辅根本亦空虚如是,一朝有事,谁与守耶?借汉喻唐,借山东以切关西,尤得体。

  张谦宜《茧斋诗谈》:句有长短,一团气力。“长者虽有问”数句作缓语,一间急势。末用惨急调,收得陡。

  仇兆鳌《杜诗详注》: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裨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沈德潜《唐诗别裁》: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宗。

  杨伦《杜诗镜铨》:邵云:是唐诗史,亦古乐府。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乃风人遗格。叙起一片惨景,笔势如风潮骤涌,不可迫视(“车辚辚”四句下)。蒋云:三字一吞声,小顿下再说起(“行人但云”句下)。一篇微旨(“武皇开边”句下)。善作反衬(“纵有健妇”句下)。又作一折(“长者虽有问”句下)。痛绝语(“生女犹得”二句下)。

  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若《桃竹杖引》,特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也。必求其至,《兵车行》为杜集乐府首篇,具长短音节,拍拍入神,在《桃竹杖引》之上。

  施补华《岘佣说诗》:“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里头”、“纵有健妇把锄犁”,合之五古《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诸诗,见唐世府兵之弊,家家抽丁远戍,烟户一空,少陵所以为诗史也。

  曾国藩、吴汝纶《十八家诗钞评点》:张(廉卿)云:杜公歌行妙处,与汉魏古诗异曲同工,如此篇可谓绝诣矣。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54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55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为您推荐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入直 宋·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诗题与背景:   《入直》是宋代诗人..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唐·沈佺期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

再游玄都观①

关山月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

伤春 杨万里诗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伤春 宋·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诗题与背景:   《伤春》是宋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