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诗题与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一天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逐句释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自离家在他乡为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异客:客居他乡的人。异乡:他乡,外乡。
佳节:美好而欢乐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2015年9月23日,西雅图)中引用,讲话原文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很高兴在美丽的西雅图同各位同胞团聚。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知道,在座各位都很思念万里之遥的祖国和亲人,祖国和亲人也牵挂着每一位海外游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在遍插茱萸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少了(我)一人。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登高: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叫登高。
茱萸(zhū yú):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清 石涛 唐人诗意图之一 16.6cm×23cm 故宫博物院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华三川(1930—2004)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就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作者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5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