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①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计约3249卷,4720余万字,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1888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时间跨越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涵盖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领域。

  历史上,三国时期已有“三史”,通常指的是《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后汉书》之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随后,历史上又出现了“十史”,是记载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王朝史书的合称。到了宋代,在前十三部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增以《明史》《旧唐书》和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的《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流行的二十四史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清官刻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

  1921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中华民国教育部采用“二十五史”,但除台湾地区外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点校工作在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经20年修订于1978年完成。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