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①

  中国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演变与文学的发生、发展是同步的。它一方面反映着文学创作的水平和倾向,另一方面也指导着不同时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视角,对文学规律进行不倦的探索,产生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文学批判的完整体系,于理论形态和批评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东方民族的传统和特色,在世界文学思想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历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酝酿时期。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人们的文学观念还不是很自觉,但对文化的看法已经包孕着后世的文学批评。先秦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都表达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态度,其中儒家与道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巨。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出于以政教为中心的立场,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道德教化的联系,为后世所谓“文以明道”的正统的文学观念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的“思无邪”、“兴观群怨”、“原道”、“宗经”等命题,对后来诗学影响甚大。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反对儒家的教化对自由天性的限制,倡导自然无为,强调以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去冥契大道,这种态度深通于对事物的审美观照和艺术灵感,成为后世文论中的审美理论和美学批评的滥觞。他们提出的“虚静”、“物化”、“大音希声”等命题以及形、神、言、意等概念,对后世的审美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两汉时期,随着“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实施,儒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经学盛行。在经学研究中,人们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文学观念。随着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人们关于文学的思考也在逐渐加深,如有关诗歌创作的情志合一说、发愤著书说、有关诗歌阐释的诗无达诂说等,都标志着人们对文学内外规律认识的拓展。另外,汉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论,表现了南北文化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冲突和整合,从中也可以看出汉代的文学批评和作家论的逐渐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自觉和成熟时期。由于汉末社会的王纲解纽,儒家和经学的统治地位被颠覆,文学摆脱政教的束缚而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研究,并集中探讨了文学的价值、风格、批评等问题,象征着人们文学意识的真正自觉。陆机的《文赋》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不但标志着文学考察更加理论化,而且标志着这种考察开始深入到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形式探讨它内部的思维规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不朽著作。它“弥纶群言,唯务折衷”,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对文学的思考,广泛涉及文学的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风格论、发展论、批评论,对后世的文论建设和文学批评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钟嵘的《诗品》也是当时诗歌批评的杰作。他在论述诗歌的审美特质,倡导“滋味”和品评诗人及作品等方面都突出的超越了前人,为以后的诗美学奠定了基础。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意识形态是“外儒学而内释老”的玄学占统治地位,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在文学思想上兼取儒、道,把教化和审美联系起来,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先秦各家的偏颇,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文学理论。

  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深化、拓展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基础上,人们对前人提出来的文论范畴作了更为深入的阐发,文学批评的实践也越来越普遍。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大致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沿着儒家的以政教为中心的线索,关心文艺与社会现实、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如唐代古文家对六朝形式主义之风的清算,韩愈等人对创作主体思想道德修养的力倡,白居易对诗歌批判现实作用的强调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条则是沿着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的线索,中间又接受了佛学的影响,从而对文艺自身的审美特质有深入的发明,如殷璠强调“兴象”,王昌龄和皎然借用佛学中“境”的概念对诗境的创造和艺术美诸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司空图提倡“味外之旨”、“思与境偕”,强调诗歌境界的生动含蓄。入宋以后,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逐渐成为文学评论的中心,苏轼、黄庭坚、杨万里、严羽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审美特质作了深入揭示。

  明代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变革时期。明初至明代中期,文学批评界虽派别林立,但大旨不出于复古。这反映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诗文等传统的文学样式已成强弩之末,失去发展的内驱力,故只能致力于对古代成就的恢复。而明代中期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阶层的扩大,一股强劲的启蒙思潮鼓荡而出。这种思潮在文学批评上的代表是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言情说。他们理直气壮地要求文学表现人类的真情实感,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代表封建礼教的“理”甚至儒家圣人的经典,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倾向。稍后的公安派力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猛烈批判文坛上的复古主义,也在相当程度上与个性解放思潮声气相通。与此同时,随着文人的世俗化,文学也世俗化了,反映市民情感的民歌、戏剧、小说等新型文学样式大大兴盛起来。不少文人冲破传统的文学观念,大力推重世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开始总结其艺术规律,对它们的发展和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的文学批评 清代前期和中期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对整个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结与发挥。诸如王夫之、叶燮等人的诗歌理论、李渔的戏曲理论等,都在总结前代正反两个方面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深入、更具体系性的看法。而晚清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封建帝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传统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威胁。在中西文化的猛烈碰撞中,现代性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在如何回应西学的探索中,梁启超的小说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等,都能立足于民族传统而又汲取西方美学的精华,开辟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向现代发展的广阔前景。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与西方多元性的文学思想体系相比,中国各代文学批评所表现的文学思想是一元性的,它是由许多时代许多人共同围绕一个轴心建立起来的潜体系。也就是说,一元性的体系潜在于许多时代许多人的多角度的论述之中,严整的体系潜在于看似零散的材料之中。其次,在批评方式上,与西方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分剖相比,中国的文学批评更侧重于艺术感受与审美经验。由于批评本身就是审美的、充满诗性的,故能避免西方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以纯粹的抽象理智来宰割文学形象生命的弊病。最后,由于中国文学批评重直觉感受的思维特色,他们在批评中所用的范畴也与西方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比如风、骨、味、韵、境等,作为人们某种生活感受的升华,本身就具有生动可感性。它们固然是一种概括,但不是抽象的概括,而是形象的概括。正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不脱离具体形象,故在内涵上具有多重意蕴,与西方的抽象概念不可简单地等同。它们主要诉诸人的感受,而不光是诉诸人的理解。所有这些区别于西方文论的特点,都值得认真地总结与研究。而研究传统的文学批评,对现在的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当代的文学批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中国文学批评进入现代时期。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与“文学革命”运动密切相关。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倡导“八不主义”;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并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征战的目标;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明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至此,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初具规模。其后,鲁迅、梁实秋、成仿吾、茅盾、李健吾、冯雪峰、林语堂、李长之、梁宗岱、朱光潜、周扬、胡风等人对现代文学批评均有贡献,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

  1942年,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现代文学批评进入到一个多元归一的时期,即原来汲取各种外来资源的文学批评逐渐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取代,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成为文学批评必须奉行的基本标准。此种文学批评观形成于战争年代,又一直延续到和平年代(20世纪20~70年代),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潮和文学的发展走向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当代文学批评重新进入活跃时期。此时的批评家一方面试图恢复已经中断多年的五四新文化传统,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资源。至1985年前后,既出现了所谓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年”,又有所谓的第五代批评家崛起之说,当代文学批评出现了少有的良好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降,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文学批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转化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源也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话题。同时,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文化批评又成为文学批评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纪之交以来,以“文化研究”为学理支撑的文化批评,甚至有覆盖文学批评的迹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虽不足百年历史,但大体上已形成一种新的批评传统,其特点如下:①现当代文学批评更注重吸收欧美国家的文学批评资源,并已整合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识浓郁的文学批评理论。②现当代文学批评开始向叙事类文学位移,一定程度上中断了中国古代以抒情类文学为批评对象的批评传统。③文化批评已成为文学批评的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视野得以拓宽。④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学批评同步发展的景象。⑤当代文学批评依然处在拿来、吸收、转化和为我所用的生成阶段,这意味着它还没有达到成熟状态,但也唯其如此,它也就蕴藏着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

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船山的批评更激烈、执着

船山对文坛的批评,并不值得奇怪。但又应该承认,船山的批评更激烈,更执着。特别是对于杜甫,极尽挖苦指谪之能事。而他并不是古典诗文的虚无主义者。正因为他是理想主义者——甚至是过分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才对历代..

船山的严格批评,建立在前人基础上

船山对于古典诗文的苛求,诚然使我们困惑,但船山的行为也不是“空前”的。古代文人由于流派、师承、观点的不同,文人之间评头品足,甚至挑毛病,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好处。 以杜甫而论,唐代尚不被足够重视,宋代以..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