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则勒,中国维吾尔族诗歌的一种形式。格则勒源出阿拉伯文,意为调情逗爱,也可径译为情诗。这种诗体是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维吾尔地区,而被移植于维吾尔诗坛的。初见于13~14世纪散文作家拉布胡兹所著《先知传》中的《春歌》。15世纪,在阿塔伊、鲁提菲、纳瓦依等诗人的耕耘下,此种诗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趋于丰富、完美。格则勒是一种韵律严谨的格律诗体,每两行为1联,每首3至12联不等,多数为6至8联。首联两行同韵,以后隔行押韵,一韵到底。音律采用阿鲁孜律,长短音节组合、变换,以求音调的铿锵和谐。每首的尾联,要求出现作者的名字或笔名。
为您推荐
《望夫云》,中国白族民间传说。产生于南诏时代。民间关于这个传说有10余种异文。大理州、府、县志均有记载。主要情节是:南诏王美丽的公主爱上了穷苦猎人,并一起出逃。南诏王请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变为石骡。公主因思..
《召树屯》,中国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傣族地区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异文。故事讲王子召树屯与孔雀神女婻婼娜相爱结为夫妻。召树屯出征后,婻婼娜为避免被诬为不祥之物遭杀害,飞返孔雀国。召树屯出征归来后,历尽艰辛,夫妻..
阿鲁孜诗律,中国维吾尔族诗歌格律之一。最早建立这一诗律系统的是8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哈里勒·伊宾·艾合买德,他以家乡古名“阿鲁孜”命名这一诗律。此诗律是以长、短音节的组合、变化构成不同的调式、格式,以长、短..
谐体民歌,根据结构形式与格律划分的中国藏族民歌类别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西藏、甘肃、四川巴塘地区的“谐”;流行在四川德格一带的“古儿姆”和流行在云南中甸一带的“日玛”等。谐体民歌,一般为四句一首,每句..
东方史诗的基本模式是从英雄的诞生开始叙事,《玛纳斯》亦是如此:加克普汗很富有,但年迈无子使他痛苦万分。通过祈子仪式,年迈的妻子神奇般怀孕。玛纳斯诞生时,一手握着血块,一手握油脂。手握血预示玛纳斯将要浴血奋战一..
1.人物塑造
在《玛纳斯》的人物体系中,英雄玛纳斯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玛纳斯是一位勇猛剽悍、能征善战、性格放荡不羁的勇士。他大吼一声,则山崩地裂,洪水汹涌,黑云翻滚,闪电雷鸣。他挥舞长矛利斧冲入敌阵,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