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特点①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内容鲜活 《阿诗玛》,就体裁上说,它当然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它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干枯,抒情的成分很重,它把饱酣淋漓的情感灌注在每一章、第一节、每一个句子里去了。使得全诗像一座生活的大花园,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和扑鼻的香气。

  2.情节简单 虽是一部叙事诗,故事的情节并不太复杂,而撒尼人民借助它发挥了自己的情感,用了一千五六百行诗句才唱完它。他们在叙述一个故事,实际上在对他们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爱憎是分明的,强烈的。

  3.修辞手法丰富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为您推荐

勒俄特依基本价值①

  勒俄特依的内容反映了彝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背景,体现了彝族人民口头文学之精华,整体展示了古代彝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在彝族地区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文学艺术价值 勒俄特依是生长于彝族地区..

阿诗玛①

  《阿诗玛》,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

勒俄特依传承人①

  吉伍作曲,男,彝族,生于1956年4月4日,现年55岁,四川省喜德县依洛乡人。2009年10月,吉伍作曲被命名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俄特依)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谱系为“布洒—吉伍—阿恩—果惹—比果—普果—尔西—尔足—黑嘎..

阿诗玛历史传说①

阿古顿巴的故事①

  阿古顿巴的故事,中国藏族机智人物故事。在藏语中,阿古是叔叔,顿巴是导师,意译为导师叔叔。它是藏族劳动人民精心塑造的一个机智、幽默、正直、乐观、善于斗争、乐于助人的农奴形象。关于阿古顿巴的故事,近几十年来有许..

苗族史诗①

  《苗族史诗》,中国苗族民间创世神话叙事诗。流传于贵州省黔东清水江一带苗族地区。1952年开始收集、整理,198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苗族史诗》全文6000余行,共分《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

勒俄特依基本特征①

  1.男性传承。“勒俄”史诗的讲唱传统是讲究性别的,主要由男性在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特定场合进行竞技式说唱。   2.“诗”“史”结合,生动浪漫。勒俄史诗讲求韵律,对仗工整,文体均为五言诗体,杂以七言,九言诗句。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