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格尔”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2008年6月分和静县在县一中揭牌成立 “江格尔培训基地”,聘请了和静县唯一一位国家级“江格尔”艺人尼曼老人为担任传承培养工作。培训基地采取教育机构传承、专业机构传承、原生态民间传承的方式,就地培养和招录年轻的传承人,使《江格尔》史诗这一份活的遗产在民间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近年来普查登记的江格尔的艺人有六名,和静县域内主要分布在巴音布鲁克、巩乃斯、巴伦台、哈尔莫顿真等地区。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听江格尔齐说唱《江格尔》,是和静土尔扈特蒙古族民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在辽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永远山长,地广人稀,文化生活单调,说唱《江格尔》便成了牧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事。在野花飘香的黄昏,或风雪交加的寒夜,当江格尔齐拨动马头琴弦,以慷慨激越的曲调演唱《江格尔》时,四周一片寂静,男女老少全都陶醉在对英雄的崇拜的激情中。据原和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苏·道尔吉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和静的江格尔齐,以及能说唱《江格尔》的人至少有100多人。《江格尔》不但口头流传极为广泛,长盛不衰,而且还有手抄本,同时,由于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增删,使《江格尔》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富于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有着独特的韵律形式,它设喻取譬、形容描绘、渲染夸张、造形立境等,无不以游牧生活为对象,利用语言艺术,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景观和气质,有着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也可以说,这是和静县的江格尔经过长期演唱活动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独家风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