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谚①

  《古今谚》,中国古代谚语集。明代杨慎编纂。成书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1卷。据《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是编者被贬期间,借编录以遣岁月之作,其孙杨宗吾刊刻问世。

  《古今谚》收古代诸家典籍及名人所传引的古谚古语260余则,另有地方谚语40余则。编纂特点是:

  1.古谚古语大体按历史顺序排列,如黄帝谚、夏谚、周谚、春秋战国谚、汉时谚等。有些谚语古籍所载年代不清,则以“古谚”、“古语”、“古言”称之,如“《列子·杨朱》引古语:‘生相怜,死相捐’”等。

  2.所辑时谚,按地区不同,单独列有“吴谚、楚谚、蜀谚、滇谚”一项。这些地方谚语大多为农谚或气象谚语,如吴谚有“早霞红丢丢,晌午雨浏浏;晚上红丢丢,早晨大日头”等。

  3.从文学角度看,所选谚语多富形象性,如“井水无大鱼,新林无长木”等。

  编者认为谚语自然成诗,并有文理:“田夫之谚,而契周公之诗,信乎六律之音,出于天籁”,“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书中“谚语有文理”项下特别附有古人诗词中引用谚语的例子。杨慎对大多数谚语加有注释,或考订、或释义、或参证、或注音。例如,“百足之虫,三断不蹶”注:“《墨子》亦引此,‘百足’作‘冯功’。‘冯功’,虫名。蹶,一作僵。”编纂《古今谚》是用以自遣,因而所辑谚语数量有限,不够完全,编排也不够严谨和缜密,前后体例不甚一致。清代史梦兰辑有《古今谚拾遗》6卷,补其阙如。

为您推荐

笑林①

  《笑林》,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编撰。此书在《隋书》、新旧《唐书》中都称三卷,到宋代佚亡。其中一些笑话散存于《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笑林》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

梁祝传说传承价值①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仅写出了悲剧,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来,梁祝传说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古今风谣①

  《古今风谣》,中国古代民谣集。明代杨慎编纂。清代同治刻本共2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成书于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是中国较早的民间歌谣专集。编者从历代书籍及有关文献中搜罗摘引时谣、童谣、韵语,共收民谣2..

孟姜女传说基本资料①

梁祝传说历史传说①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

梁祝传说①

  梁祝传说,又称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

梁祝传说历史发展过程①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