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有“花儿”、“信天游”、“爬山调”、“慢赶牛”等。
花儿 主要流行于西北陇中高原。传唱范围约在贺兰山以南、六盘山以西、岷县以北、日月山以东跨越宁夏、甘肃、青海 三省、区的宽阔地带及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以及藏、裕固等民族所共同喜爱的民间歌曲。花儿可分成两大系统,6个分支。第一系统称洮岷花儿。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其基本特征是:(1)唱词多为七字三句体(又称单套)、六句体(又称双套)和四句体等。(2)曲令单一,康乐、临洮等地(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岷县一带(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3)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其他成员为3~5人不等。(4)歌者喜用假嗓(当地称尖音)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第二系统称河湟花儿。泛指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即黄河湟水流域的花儿。其基本特征是:(1)唱词为四句体民间格律诗。(2)曲调丰富,不同的曲令,多达近百种。(3)一般采用单人互对的演唱方式,个别民族有双人互对的习惯,当地称“并唱”。(4)唱法多样。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唱法,也有真假声并用的唱法。(5)曲调由具有呼应关系的上、下句构成,同时广泛使用衬腔。花儿的曲调,多以“令”称之。由于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花儿的音乐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信天游 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另外,在河北西部的平山县也流行着一种信天游。信天游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增可减,多以七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首。上句常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句尾押韵。歌词的语言精练质朴,形象生动,句中常运用叠字,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每首信天游既可由一段词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词用一个曲调反复咏唱。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两句的关系有延续发展的,也有变化重复的。曲调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比较大,音域较宽,音调高亢开阔,感情直畅奔放,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如《脚夫调》。另一种是结构比较严谨规整,节奏比较匀称固定,旋律进行平和舒展,感情细致深沉,性格接近小调。由于信天游流行的地区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
爬山调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和河北张家口地区。爬山调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句式比较自由,两句为一段,常用直叙、起兴、比喻、对比、反复重叠和夸张等表现手法。歌词的语言淳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爬山调的音乐大都高亢粗犷。歌曲结构短小而富有变化,以上下两个乐句八个小节构成的乐段为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了加强表现,常常运用加衬、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等手法,使乐句的句幅延伸,结构扩充。爬山调的曲调以五声或六声的徵调式为最多,商调式、羽调式次之。歌曲的曲调、节奏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地说,流行于平原地区的爬山调(如河套调和土默川调)节奏比较匀称规整,旋律的起伏比较小、音域比较窄,音调平和柔美;而流行在山区的爬山调(如后山调)节奏则自由多变,旋律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调高亢挺拔,开阔奔放。
慢赶牛 原为大别山区农民驱赶牛群时即兴唱的一种较自由的歌调。主要流行于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六安为中心的地区。按照分布地区及音乐风格,可分为中、北、南三个流传区。其中,“中路慢赶牛”是这一歌种的主体。以金寨及其周围地区流传的歌调为代表。其唱词结构多为七字五句体,内容以反映青年男女互相思慕之情为主;曲调大都建立于五声羽调式基础上,音域常在十度之间;节奏节拍较单纯规整,变化也小;五声羽调式的级进音型与大三、四、五度跳进音调的交替使用,形成了旋律既流畅,又颇有棱角,刚柔相济的特殊性格。中路慢赶牛的结构是:全曲分成八个乐句,三个段落。其中,由1、2、3乐句构成的首段是乐旨的核心;第二段为首段的变化重复;末段与首段大同小异,但篇幅有压缩。
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更是丰富,如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壮族的“欢”、“加”、“伦”,藏族的“哩噜”以及彝族、瑶族、畲族、黎族的各种山歌,都各具特色。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跳动较少;北方山歌的风格豪放粗犷,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除上述山歌外,流行于草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还有放牧山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