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的文学①

  为艺术的文学,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新文学运动初期,有些文艺社团提倡“为艺术”的文学。创造社前期活动中就崇尚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翻译了被视为唯美主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画家〉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仿吾1923年发表《新文学之使命》,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浅草社也被称为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的《弥洒》月刊,以“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持这种主张而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具有“为艺术”倾向的文学潮流,中外各国都早已有之。而自觉地系统地提出“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与唯美主义之学,始于19世纪末叶的西欧,代表人是法国的戈蒂埃和英国的王尔德。受其影响而出现在中国五四时期的“为艺术”的文学现象,情况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在现代中国,它对于反对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对于新文学作品的艺术追求起过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诱导作家脱离现实生活的斗争的消极影响。

为您推荐

感性思维下纯粹的汉字艺术设计

  设计好像无外乎是在应有的事物上加以美的创造,锻炼出新的创意,并有一定的审美力量(美学),大众认识并且觉得这就是设计。   在大众眼里,汉字好像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并且作为中国人我们引以为傲..

汉字艺术设计审美的体会

  5000多年以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有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字库体系,中国汉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查看《说文解字》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着作,很详细的解释了每个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

写作艺术研究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言表达,罗根泽即认为:老子“既然反对美,反对言,则借助于美与言的文学,更不必说了。”[20](P60)老子诚然无意于沉思翰藻,然而正如鲁迅所云:“然文辞之美富者,..

论辩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研究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

语言媒介与作家的艺术自觉

  当然,以上所说的“历史/现代”形态的语言仅仅是历史文学语媒系统的“一个最简单的基本公式”(陈白尘语),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情况要复杂得多。这倒不尽是理论与实践有时也会错位,更重要的则在于要真正按这个公式..

创生艺术的母体

  强烈的抒情要求形成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的明显差异。突出的抒情特征的形成,则源于中国古代文艺史中抒情艺术的早熟及对于各种文艺形式的创生。   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音乐的抒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