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洪深的剧作最为多产,如《飞将军》、《米》、《包得行》(四川方言话剧)、《黄白丹青》、《女人女人》等,既揭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丑恶现象,也鼓舞了人民的抗战信心。1945年写的3幕闹剧《鸡鸣早看天》是他的另一代表作,标志着他在创作上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剧作以敏锐的洞察力,揭开了掩盖在胜利背后的国统区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黑暗现实,以及汉奸混入后方等泥沙俱下的混乱社会状况,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头脑。最后一部剧本是1950年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而作的《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洪深的剧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构严谨,风格朴实,但因大多为宣传目的而写的“急就章”,加上他惯用归纳论证的理性思维,一些作品显得生活实感不足,甚至带有理论分析和概念化痕迹。
洪深在话剧舞台艺术方面的成就更为卓著。30年间,他先后导演了大小剧目约40个。以20世纪20年代的《少奶奶的扇子》为发端,抗战前后的《李秀成之死》、《法西斯细菌》、《春寒》、《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十年愿望》等,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1947年导演的《丽人行》(田汉编剧)是其代表作。洪深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与观众,他认为导演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观众,这是他导演构思的出发点。他以高度的修养理解作家作品,从而能对不同剧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扬其所长,补其不足。他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环节,并调动舞台美术手段进行配合,以求得演出的完整性。洪深深谙表演艺术,对演员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导演手法多样,富于创造性,如《丽人行》用场与场之间的报告员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用风格化布景和灯光切割表演区,解决了场景多的问题。这些都是对话剧传统形式的大胆突破。
洪深在戏剧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戏剧最早的理论启蒙者之一。写有许多介绍话剧知识和中外戏剧历史与理论的专著,涉及编、导、演、舞台美术各个方面,如《洪深戏剧论文集》(1934)、《电影戏剧表演术》(1935)、《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1935)、《戏剧的方法和表演》(1939)、《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1943)、《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1943)等,把西方戏剧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论述,深入浅出,便于普及。他还写了大量戏剧批评的文章,以及对当时的戏剧运动、剧本创作与演出发表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所著《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即《现代戏剧导论》,1935)与《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1948),资料丰富翔实,论述系统精辟,是最早运用新的观点研究中国现代戏剧历史的重要成果,影响深远。在30~40年代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了《光明》、《抗战戏剧》、《戏剧时代》和《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周刊等报刊,为新兴的话剧和电影开辟了评论园地。
洪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于1925年在《东方杂志》第22卷第1~3号上发表的历史电影剧本《申屠氏》,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同年,他被聘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此后又编导拍摄了《爱情与黄金》、《女书记》、《同学之爱》等片,并把英国O.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这些早期作品在艺术处理上体现了一种新的导演风格,长于内心状态和细小动作的刻画描写,注重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他对中国早期有声电影的试验和发展,也作出过积极贡献。1928年,为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对白剧本,并去美国为明星公司订购有声片器材和聘请技师。1931年,在编导《旧时京华》时试用了片上发音技术。30年代左翼时期,洪深与夏衍等在明星公司组成了编剧委员会。1932年他导演的影片《铁板红泪录》(阳翰笙编剧),反映农村阶级压迫和反抗,被认为是左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同年,他加工改编的《香草美人》和编写的电影剧本《压迫》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935年创作的电影剧本《劫后桃花》,通过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没落变迁,暴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1936年连续编写了10多部电影剧本,其中被拍摄成影片较有影响的有《新旧上海》、《夜长梦多》、《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等。他于1946年应聘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1947年编写了电影剧本《鸡鸣早看天》(根据同名话剧改编)。1948年与人联合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表现女性应当求得自身解放的主题。除了创作以外,洪深在一些戏剧论著中常常涉及电影的编剧、导演和表演问题。1935年专门编写出版了《电影术语辞典》。
最后修改于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