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卒于天津。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发表文章。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延安时期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并参加土地革命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1949年以后,孙犁到《天津日报》工作。20世纪50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1958)。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革命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小说虽以现实主义为根基,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以及武戏文唱的技艺,写人的命运、心灵以及故乡白洋淀的风光美和人情美,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使孙犁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在艺术上受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似风格的“荷花淀派”创作,即以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而得名。
1956年后,孙犁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一时期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77年后,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出版《晚华集》、《秀露集》等作品集。199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8册),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犁全集》(11卷)。
孙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