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声律①

  《词徵》中将“西江月”词调并入“中吕宫”和“道调宫”。柳永的《乐章集》中将其列入“中吕宫” 。敦煌琵琶谱存此曲音谱。“西江月”词调在用韵上,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

  敦煌曲子词三首字数略有参差,但均为前后段各两平韵两叶韵者,如:“女伴同寻烟水。今宵江月分明。舵头无力别一舡横。波面微风暗起。拨棹乘舡无定止。拜词处处闻声。连天红浪浸秋星。误入蓼花丛里。”五代欧阳炯两首为五十字体,其用韵同敦煌曲子词,如其:“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清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藏香暗起。”此体每段两个平声韵包孕于仄韵之中,而且仄韵与平韵的韵母是不同的。此体宋人用者甚少,而通用之体即如苏轼前后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一叶韵体起于宋初柳永,如其:“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谈到词之句中韵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等闲字而不押。”他以《西江月》为例:“如平声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韵方可。”这即是说此体中所用仄声韵,必须为平声韵之同韵者,于词韵书中之同部之韵。《词谱》于此调共列五体,以五十字,每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为宋人通行之正体。柳永与苏轼均于每段第一、二句为对偶,但也可以不对。此体可平可仄之处较多,宋人用此调者极众。此调共八句,其中两个七字句,其余六个均为六字句,但两结句以同韵部之仄韵而使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苏轼十三首,其中名篇较多,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等,有助于定体。

为您推荐

西江月①

  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永词《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

西江月沿革①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

行行重行行①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蝶恋花格律①

行行重行行赏析①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歌开始写道:“..

行行重行行译文及注释①

译文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这样与你活生生的分离。 从此你我之间相隔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艰险又遥远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

行行重行行创作背景①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