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沿革①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

  “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教坊记》。这一词调,源起于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南朝的清商乐。唐五代时期存词数目较少,唐代吕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和《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的《西江月》,后人多认为这两首系托名所作。《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录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和《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可能是此调最早的文人作品。及至两宋,《西江月》词调的格律、音韵、句式等得以发展与统一,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都得以开拓与创新,依调填制的词作蜂拥而出,参与创制的词人辈出,共计156人,共填制473首(不计异名词作),占两宋词坛词人总数的11.8%,词作总数的2.6%,苏轼、辛弃疾等诸多宋词大家都有不少《西江月》词流传于世,其中不乏流传千古之佳作。

  此调通用名为“西江月”,此外还有“白蘋香”“步虚词”“壶天晓”“醉高歌”“玉楼三涧雪”“晚香时候”“双锦瑟”等多个别名。“白蘋香”因欧阳炯词有“两岸蘋香暗起”句而得名;“步虚词”因程珌词而得名;“晚香时候”又叫“晚春时候”,因宋代韩淲词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代王行词而得名;“玉炉三涧雪”因元代丘处机词而得名;“壶天晓”因明代马守贞词而得名。“西江月”调的异名词作一般出现在南宋之后,乃是词人追求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举,并不通行于词坛。此调之所以出现多个异名,既有词人喜欢别立新名标新立异之故,又有引用词中句子做调名的原因,同时还是词体功能集中的结果。一方面,与词人喜欢别立新名、标新立异有关。如“壶天晓”“醉高歌”“双锦瑟”,皆是词人在创作时追求新奇所取的异名。另一方面,词调名来源于词中句子,如“白蘋香”因末句“ 两岸蘋香暗起” 得名,“晚香时候”是如此。此外,还是词体功能集中的结果。这点以道教词人尤甚。丘处机为宣传教义,改名为“玉炉三涧雪”。类似情况在金元道人词中很多。

为您推荐

蝶恋花沿革①

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

菩萨蛮沿革①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破阵子沿革①

唐代教坊曲。唐代贞观七年(633年)制秦王破阵乐之曲,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此曲包括三变(大段)、十二阵、五十二遍,以讨叛为主题,歌颂唐太宗讨伐四方之武功。唐代大曲为大型乐舞,此曲用二千人,皆画..

生查子沿革①

相见欢沿革①

唐教坊曲名。《南唐二主词》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一首均题作“乌夜啼”,但此调实为“相见欢”。此调本唐腔,薛昭蕴一首正名“相见欢”,与李词格律完全相同。或名“乌夜啼”(与双调,四十七字,平韵,别名“圣无忧”的“乌夜啼..

满江红沿革①

满江红,调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一说调名咏江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有“日出江..

渔歌子(词牌)沿革①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唐崔令钦《教坊记》与敦煌写卷中,“渔”作“鱼”,五代《花间集》以后均作“渔歌子”。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中有《鱼歌子》词两首,故近代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中谓此调“应为民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