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J.-P.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①

  萨特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是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一阶段中,他主要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研究现象、自我、意识等问题。他企图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论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调和起来,提出所谓“现象学的本体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至50年代末期。在这个阶段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试图把他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从而用存在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人学”。
  3. 60年代以后,其哲学思想向多元化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
  现象学本体论 “人”的问题是萨特哲学思想的中心。他认为,以往的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忘记了人的存在与本质,而把人作为附属品。他提出,应该抛弃这样的哲学,用存在主义哲学取而代之。他声称自己的哲学不研究物质世界的存在,只研究现实具体的人的具体存在。他否认普遍的人性,认为人的真实存在只有在个人与他人和社会隔离起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他的哲学即他称之为“人学”的出发点,就是孤立的个人存在,也就是人的意识和主观性。萨特承袭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主观性是先于认识活动的,意识是没有内容的,它总是引向外部,引向世界,具有超越自身达到某种客体,并直接“显现”客体的意向性。在他看来,这种既是真实存在又具有超越自身的意向性的意识,就是个人真正存在的意识。他认为这样的观点就可以避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犯过的二元论错误,确定主客体直接融合的现象学一元论。

  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就是以这两个基本概念论述存在主义的。萨特指出,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特点是:(1)它是偶然性地存在着的,它的出现既无原因又无目的,因而是不可解释的。(2)它是绝对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别的存在,所以是不可改变的。(3)它是实心的、不透明的、对己对外都是关闭的,同时也是不可认识的。(4)它既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因此是荒谬的、多余的。萨特认为只有“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自我存在,即人的主观意识。特点是:(1)它是意识的,维持着自身与他人以及与其自身的关系,并且确定了我–主体和我–客体之间的距离,使之向一方展示另一方。(2)它是自由的、能动的、活动的,它不断地否定和创造着自己。萨特认为“自为”实际是一种“无”,通过这个“无”产生物体。在他看来,“自在”与“自为”的联系是依赖“自身”的,如果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本质和意义。

  自由观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论断出发引出了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有关自由的理论。他认为,人与物是不同的,因为物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而人则是先有自身的存在,然后通过自为,也就是通过意识的活动才确定自身的本质。他强调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存在主义哲学》第350页)。在他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萨特的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1)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2)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归根结蒂,他所谓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萨特指出,“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在他看来,人之所以自由,是因为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是自为的,可以自我外化,自我虚无化,并不断地超出自身趋向一个意欲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为是自由出现的根源,自由就是自为存在本身,是绝对的。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萨特的自由观带有浓厚的唯意志论的色彩,他所说的自由实际上是片面夸大、渲染了的主观性,从而陷入一种从个人主观意志出发的主观唯心主义。

  萨特的自由观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有所变化。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他把个人自由和实践放到一起考察,认为自由是与个人实践的辩证发展相关联的。萨特还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发展本身的启发下,把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观点由文学与心理学过渡到历史和社会学方面,由十分抽象的内化的自由过渡到比较现实的异化的自由。1980年3月,他曾指出,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有一些不当之处,即他让个人过于独立了,他现在认为每个人对其他人是有依附性的,自由也是有依附性的。但是,在片面强调主观性,宣扬“个人自由”这个核心问题上,萨特的观点始终没有改变。他最终也未能解决其思想中的自为与自在的深刻矛盾。

为您推荐

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

思想核心:发愤抒情

  尽管屈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传统的、正统的因素,历史的巨变还是给它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它在吸收儒家学说、继承历史传统的同时,更带有鲜明的、时代的、地域的、个人的特征。   具体说来,屈原心目中的“善”,实际上包..

思想重视,严格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写字质量,规范学生的书写,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师和家长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多管齐下,严格要求学生将汉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清楚、写美观,汉字的谋篇布局要规范整齐,卷面整洁,做到只要写字就是..

《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

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

  五四运动时期与十年动乱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十年动乱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

人道主义思想概述

  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生平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史即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为找寻中华民族发展之路不断上下求索的历史。他们把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与自身的拼搏紧紧地连在一起,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