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①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多叙事之作。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南朝宋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宋·姜夔《白石诗话》:“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体凡》:“﹝乐府﹞题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汉,唐人因之。”

  歌行体的特点:

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其中唐代最长的歌行体诗歌为韦庄的《秦妇吟》,共有二百三十八句之多。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

  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句式比较灵活

  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为您推荐

柏梁体①

柏梁体,七言诗体的一种。由两人或多人共作,每人一句或多句,联结成篇的诗。见联句诗。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属于古风的范畴。..

样板戏①

  样板戏, 全称革命样板戏。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的特有称谓。1964年6~7月,..

格律①

  格律,中国古代近体诗创作所依照的格式和韵律。发源于南朝齐而定型于初唐。格律的要求,一是限定字数和句数。五言八句称为五律,七言八句称为七律,偶有六句的称为小律,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二是限定对偶。通常五律、七律..

悲剧悲剧人物①

智取威虎山①

  《智取威虎山》,中国京剧作品。上海京剧院根据小说《林海雪原》集体改编。1958年、1964年两度上演。1965年由章力挥、陶雄、刘梦德、高义龙组成编剧组,对剧本重作修改加工。增加《深山问苦》一场和小常宝一人物,重写..

排律①

  排律,中国古代诗歌体裁。近体律诗的一种,指每篇超过四韵(八句)的长篇律诗。“排”是排比的意思,是说它的体式特点是按照八行体律诗的黏对规则和中间的对仗形式一联联排比下去,因篇幅超过普通律诗的八行定式,故又称“长律..

收获①

  《收获》,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双月刊。1957年创刊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最早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主编巴金、靳以。以刊载中、长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电影文学剧本、话剧剧本及少量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