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史上,悲剧的题材经历了一个由窄而宽的发展过程,人物性格也由单纯趋向复杂,描写则由外在矛盾伸向内在矛盾。古典主义时期以前,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族史诗,只有超人的神祇、高贵血统的王公贵族才有资格担当主人公。一般说来,那时的人们崇尚英雄悲剧,侧重从国家生活、宗教生活、伦理生活中撷取惊心动魄的场景,表现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伟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随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下层人民苦难的生活成为悲剧的表现对象。到了近代,悲剧愈益面向现实、平静的日常生活,重视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根据悲剧所涉及的不同生活范围,一般分为4种类型。
1.英雄悲剧。往往表现政治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悲剧双方往往是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营垒分明。悲剧主人公一般禀赋高贵,具有崇高的品质,肩负着不寻常的使命,忠实于自己的公民职责,将国家、阶级、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为此不惜牺牲爱情、亲人和生命。如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主人公盗天火给人间,勇敢地反抗众神之父宙斯。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P.高乃依、德国剧作家J.C.F.von席勒的悲剧,多数属于“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悲剧。J.拉辛与J.W.von歌德等也创作过此类悲剧。中国古典戏曲《清忠谱》、《赵氏孤儿》等可归属于此类。
2.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古希腊悲剧《复仇神》、《厄勒克特拉》、《美狄亚》、《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均属此类悲剧。此外很多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悲剧也近似于“家庭悲剧”,如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拉辛的《费得尔》、中国戏曲《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及曹禺的话剧《雷雨》等。这种类型的悲剧不同于英雄悲剧,它不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透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现时代的种种矛盾。
3.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现代剧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与他们相对立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如E.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年轻水手、老水手及他的女儿,各自怀着平凡而合理的渴求,但严酷的现实所加给他们的却是深重的精神苦难;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表现了一个老推销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的破灭。奥尼尔的悲剧观念可以表明这类悲剧的实质。在他看来,一个只追求轻而易举的成就、安于现状的人,没有真正的价值,悲剧性就在于人在永不满足的、不能实现的追求中找到自我;悲剧能使人在精神上变得高尚,使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琐碎贪求中解放出来。
4.表现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并力图认识、掌握、驾驭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展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这种类型的悲剧实际上是必然与自由的冲突。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属此类。《俄狄浦斯王》便是一部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尽管悲剧主人公最终亦未摆脱命运的罗网,但他却在不妥协的抗争中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歌德的《浮士德》通过悲剧主人公探讨着人生的目的。浮士德几乎把人生的一切苦果与美酒都尝过,终于发现官能的享受、知识的追求以及科学、艺术、爱情的甘甜都是有限的,唯有亿万人民永不衰竭的热情、永不停息的创造、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才是人生最伟大的目标。当代有些剧作家从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尴尬处境寻找悲剧题材,借以表现人们对失去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渴求。E.尤内斯库的《椅子》揭示了现代人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物”所取代,而人却被降到了物的地位。S.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现了现代西方人的一种悲剧意绪: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都在逐步实现,但人们又普遍感到还有更重要的未能得到,它是什么?它在哪里?不知道。剧中人物盲目地等待着“戈多”,然而戈多没有来,也不知何时能来,更不知戈多是谁,但必须等待下去。在这类悲剧中,悲剧人物面对的是异己的自然力、社会力,人就是与这些无形而又不存在的力量顽强斗争着。实际上,前3类的悲剧冲突都表现着必然与自由的斗争,只不过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