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学的“白银时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帝国完全成了君主专制国家,居民分为富人、贫苦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阶级。上层统治集团和大奴隶主剥削奴隶,掠夺行省的财富,小农大批破产,共和派贵族对皇帝的专制统治心怀不满,遭到皇帝的残酷镇压,而一些暴发的获释奴隶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这种形势在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比前一时期要逊色得多。由于意大利本土以外的地方行省在帝国政治、经济生活方面日益发挥作用,它们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也在增强,开始出现了一批行省作家,文学明显地分为宫廷文学和在野文学,史诗和抒情诗衰落,针砭社会的讽刺诗获得发展。此外,演说修辞技巧渗透到文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崇尚辞藻的“新派”文学,出现了新派和传统派之争。公元1世纪中叶,新派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
公元1世纪初至1世纪中叶的宫廷文学主要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内容空洞。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在野派作家取得的。塞内加(小)的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悲剧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罗马悲剧作品,剧中充满了斯多阿学派哲学的伦理说教,反映了旧贵族对共和制度的留恋和对皇帝专制独裁的不满。卢卡努斯的史诗《法尔萨利亚》(一称《内战记》)歌颂庞培和卡托(小),具有明显的共和色彩。佩尔西乌斯的讽刺诗抨击社会道德的堕落。佩特罗尼乌斯的诗文间杂的讽刺小说《萨蒂利孔》是流传至今的罗马的第一部小说,作者站在贵族立场,嘲笑暴发的获释奴隶。费德鲁斯是具有民主倾向的寓言作家,以罗马被压迫阶级的观点讽刺社会,抨击政治。
传统派以西塞罗、维吉尔等古典作家为典范。在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皇帝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暂时趋于和解时期,传统派比较得势。昆体良继承了西塞罗的演说风格和修辞理论,普林尼(小)的《图拉真颂》和《书信》承袭了西塞罗的传统,对晚期罗马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神话和历史为题材的史诗流行,出现了瓦勒里乌斯·弗拉库斯(?~约公元90)的《阿尔戈船英雄纪》、斯塔提乌斯的《忒拜战纪》、西利乌斯·伊塔利库斯的《布匿战纪》等作品。这些作家在风格和技巧方面都力图模仿维吉尔。马尔提阿利斯撰写的铭辞是古代铭辞体的典范。塔西佗(约公元55~约120)是帝国初期重要的历史作家,他在《历史》、《编年史》等著作中把古代社会理想化,反映了他的共和倾向。在风格方面则有他自己的特色,其中也含有新派的一定的影响。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批评富人的骄奢淫逸,对穷人的艰难困苦表示同情,在罗马讽刺作家中,以他的讽刺锋芒最为尖锐,他也是野派文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2世纪时,罗马文学出现衰退的迹象,行省地方势力日益强大,文化重心东移,希腊文学开始复兴,涌现了普卢塔克等成就卓著的希腊作家。许多拉丁语作家也用希腊文写作,拉丁语文学退居第二位,并且出现了尚古的倾向,古罗马作家如恩尼乌斯、卡托(老)等比西塞罗、维吉尔受到更大的推崇。斯维托尼乌斯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传记作家,主要著作是为罗马帝国前期各个皇帝作传的《十二凯撒列传》。奥卢斯·格利乌斯的读书札记《阿提卡之夜》为后世保留了不少有关古代文学的材料。另外,在这一时期,拉丁语文学的重心也由罗马移向西部行省,其中以同希腊化国家有直接接触的北非的作用最为显著。代表作家为阿普列尤斯,他的《变形记》(又名《金驴记》)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一部散文体罗马小说。基督教拉丁语文学也在这时萌芽于北非,奠基者为特尔图利安(约155/160~220以后),他的著作主要为基督教辩护。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