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S.,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长期居住在法国,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卒于法国巴黎。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恩尼斯基伦的波尔托拉皇家学校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意大利文和法文,获学士学位。1928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辅导教师。在巴黎结识J.乔伊斯,深受其影响。1930年回都柏林教法文。1931~1937年旅居英国、德国、瑞士、法国,其间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1938年定居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顾爱尔兰公民应保持中立的规定,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德国占领初期,他住在巴黎。后为形势所迫,避居非占领区的沃克吕兹,1942年在此写成长篇小说《瓦特》。1945年以后,他主要用法文写作。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1951)、《马洛纳之死》(1951)和《无名的人》(1953)。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
两幕剧《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影响的剧作,1953年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首次上演,引起欣赏者和反对者的激烈争吵。此后几年,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局》写一家三代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半身不遂的哈姆坐在轮椅里,他的没有下身的父母住在垃圾桶里,义子则因病只能站不能坐。《啊,美好的日子》写一女子身体逐渐陷入灼热的沙漠中,大地咔咔作响,世界行将崩溃,而她却固执地保持乐观,只要丈夫听得见她说话,她就认为这一天“美好”之至。
贝克特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正像他的小说《马洛伊》、剧本《等待戈多》所表明的,他所探讨的是有关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时间、存在、期待、孤独、异化、死亡等。他最突出的题材是社会中人对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的小说和戏剧,对环境、人物面貌、情节、动作的描写都减少到最低限度。他竭力排除现实主义的写照、故事性的情节、真切的心理描写、具体的环境描写、含义实在的对话和一切戏剧程式,使其作品显现出全面反传统的特点。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为“反小说”或“新小说”,称他的戏剧为“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他被公认为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等待戈多》则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