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①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众中世代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歌谣、史诗、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曲艺和小戏、谚语和谜语等,也包括这些文学体裁作品的口头文学的书面记录。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是其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个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综合功能。例如在一些地方,口承文学除具有其文学基本功能外,同时还是记录本民族起源、谱系和重大事件的历史教科书,是对族内青年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指南,是关于社会生活知识的百科全书。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在仪式、庆典、祭祀、节日等传统文化活动中讲述和表演,并凭借此类活动得以传承和传播。

  神话 神话是口头传统中最古老的散体叙事类型。各民族神话以创世神话为主,涉及开天辟地、人类产生、万物由来、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及族群起源等“原生性神话”;也有文化发明、习俗礼制、行为模式的形成、民族迁徙、先祖创业等“衍生性神话”。世界上主要的神话类型,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承中都可以找到生动而丰富的实例。神话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强大的生命力,古代汉文史志所记载的“始祖神话”,如武陵蛮的“槃瓠神话”至今在中国南方苗、瑶、畲等民族中流传。古夜郎人的“竹王神话”,古哀牢人和南诏国的“九龙神话”,也在彝、白等民族中流传;而“开天辟地神话”、“洪水神话”、“射日射月神话”等神话母题和故事范型则仍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

  创世神话如卫拉特蒙古族的《麦德尔创世》、满族的《天宫大战》、哈萨克族的《迦萨甘创世》、回族的《阿丹与海娃》、普米族的《捉马鹿》、基诺族的《阿嫫腰白》、哈尼族的《青蛙造天造地》、布依族的《力戛撑天》、布朗族的《顾米亚》、傣族的《布桑该和雅桑该》、水族的《牙巫造天地》、哈尼族的《天、地、人的传说》、白族的《开天辟地》、彝族的《人类和石头的战争》等,日月神话如蒙古族的《乌恩射太阳》、赫哲族的《日耳》、羌族的《兄妹射日治人烟》、仡佬族的《太阳和月亮》、独龙族的《猎人射太阳》、普米族的《采金光》和彝族的《三女找太阳》等,人类起源神话如维吾尔族的《库马尔斯》、纳西族的《埃姑咪》、独龙族的《嗄美嗄莎造人》、仡佬族的《四代人》和水族的《十二个仙蛋》,始祖神话如蒙古族的《天女之惠》、哈萨克族的《牧羊人与天鹅女》、塔吉克族的《公主堡》、朝鲜族的《东明王朱蒙》、傣族的《鸟姑娘》、独龙族的《马葛捧》(大象的儿子),洪水神话如布依族的《洪水潮天》、德昂族的《大火和洪水》、苦聪人的《巨树遮天与洪水泛滥》、傈僳族的《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等,都蕴涵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包容着深刻的思想含量,显示着神奇的艺术魅力。

  神话还记录了各民族社会的历史进程及其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诸如文字的发明及使用,两性制度的建立,建房、造桥、制舟船、铸剑、制鼓乐、五谷的种植、农耕的兴起、纺织的昌盛、畜牧的发展等文化创造,无一不反映出各族先民用勤劳、智慧和才干所创造的古老文明。这些古老的神话叙事,对各民族的文学传统及其传承发生了极其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史诗 史诗是人类文化史上很早出现的一种长篇韵文体叙事文学。歌颂部落祖先和英雄,追述族群绵延不绝的历史是史诗的基本主题。史诗除少数短篇作品外,一般均为宏篇巨制,结构庞大、情节曲折、内涵丰富、气势磅礴,往往以口头流传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得以长期传承和传播,成为一个民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总汇。某一民族的史诗,常被认为是这一民族的形象化的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蕴藏丰富,按传承地域又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和藏族,以长篇英雄史诗见长,南方傣、彝、纳西、哈尼、苗、壮等民族的史诗多为中、小型的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种类多样、传承历史悠久、演唱活动活跃,这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

  1.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蕴藏十分丰富。在众多的英雄史诗作品中举世闻名的是“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有约千年传承历史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迄今已记录有约120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艺术成就。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演唱歌手多达上百位,其中记录并出版的居素甫·玛玛依演唱本共8部18册,长达232 165行。流传于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中的史诗《江格尔》,也有至少数百年的传承历史。2004年《江格尔》史诗汉文全译本面世,共6册70章(部),计15万行。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英雄史诗尤为发达。如蒙古族中保存和流传的中、短篇史诗就有300余部,从传承地域可分为卫拉特史诗、巴尔虎史诗和科尔沁史诗。哈萨克、维吾尔、鄂伦春和赫哲等民族中也保存着英雄史诗叙事传统。在西南一些民族中,也有英雄史诗,如傣族的《兰嘎西贺》、《粘响》、《厘俸》,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哈斯之战》,彝族的《支嘎阿鲁王》、《俄索折鲁王》、《铜鼓王》,以及壮族的《莫一大王》等作品。

  2.创世史诗。中国南方地区的彝、哈尼、纳西、白、拉祜、傈僳、羌、普米、景颇、阿昌、德昂、傣、布依、水、苗、瑶、侗、土家、壮等民族中都流传着本民族或本支系的创世史诗。已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创世史诗文本就有数十部之多。如纳西族的《创世纪》,白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和《物始纪略》,壮族的《布洛陀》,侗族的《起源之歌》,苗族的《苗族史诗》、《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和《盘王歌》,拉祜族的《牡帕蜜帕》,傣族的《巴塔麻嘎捧尚罗》,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景颇族的《勒包斋娃》,哈尼族的《十二奴局》、《窝果策尼果》和《奥色密色》,佤族的《西岗里》,普米族的《帕米查哩》,德昂族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布依族的《赛胡细妹造人烟》,仡佬族的《十二段经》,傈僳族的《创世纪》,以及苦聪人的《创世歌》等。这些创世史诗作品从叙事结构上体现出完整的体系,即从开天辟地、日月形成、造人造物、洪水泛滥及兄妹成婚、族群起源、迁徙定居、农耕稻作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世纪序列,并始终以“历史”(各民族心目中的历史)这条主线为中轴,依照历史演变、人类进化的发展程序,把各个篇章、各个情节连贯起来,构成一个自然而完整的创世程序,一组众多历史画面交替的镜头展示了宇宙天地、古往今来的纷披繁复的内容,反映了各民族先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历史观。

  3.迁徙史诗。有族群迁徙史的民族,多有追溯本族历史足迹的意识。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中的哈尼、彝、拉祜等民族中都有以族群或支系的迁徙史实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普亚德亚佐亚》、《阿波仰者》,拉祜族的《根古》,彝族的“六祖史诗”(《赊榷濮》、《夷僰榷濮》、《根因榷濮》)以及《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中的《谱牒志》和《历史志》等作品。史诗以各迁居地的社会生活为叙事内容,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迁居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记载了各族先祖的世系和族体分化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祖先英雄和历史人物。同时,史诗又以历次迁徙过程中的主要居地为叙事场景,勾勒了各民族历史上迁徙流动的主要区域和迁徙路线。此外,在苗族、侗族等南方民族中也有迁徙史诗流传。迁徙史诗不仅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传承的一个独立门类,在中国口承文学范围内也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学传统。

  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的创作在汉族民间文学中并不多见,但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却特别丰富和发达,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叙事长诗。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傣族的阿銮故事体长诗、悲剧叙事长诗,彝族的爱情婚姻长诗,傈僳族的传统大调长诗,纳西族的本调抒情叙事长诗,以及白族的本子曲抒情长诗。这些长诗均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典型的民族风格,共同构筑了西南民间叙事长诗异常发达的整体面貌。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叙事长诗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颇能代表本民族叙事文学风格的作品。民间叙事长诗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大多数,也有些是一般生活叙事诗。已搜集、整理、翻译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有彝族的《阿诗玛》、《我的么表妹》、《妈妈的女儿》,哈尼族的《阿基洛奇耶与扎斯扎依》,纳西族的《鲁般鲁饶》,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傈僳族的《生产调》、《逃婚调》,白族的《鸿雁带书》、《青姑娘》,壮族的《达稳之歌》、《达备之歌》、《特华之歌》、《唱离乱》,侗族的《珠郞娘美》、《莽岁流美》,苗族的《仰阿莎》、《张秀眉之歌》,布依族的《月亮歌》、《伍焕林》,土家族的《锦鸡》,土族的《拉仁布与且门索》,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裕固族的《黄黛琛》、《萨娜玛珂》、《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维吾尔族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丽哈与萨曼》,达斡尔族的《少郎和岱夫》,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陶克陶之歌》、《嘎达梅林》等。这些长诗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有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的形象画面,不仅是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对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极有价值。

  其他文学样式 除神话、史诗、叙事长诗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还包括歌谣、传说、故事、曲艺和小戏、谚语和谜语等在内的其他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其中歌谣的多种表现形式是民间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民歌对唱至今还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感情的主要手段。以歌对谈,以歌答问,以歌传情,以歌交友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俗。中国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广西壮族的“歌圩”,仫佬族的“走坡”,苗族的“芦笙会”和“踩歌堂”,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等,都是这些民族传统的歌节。这种歌唱习俗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民歌形式和格律。从押韵方式来讲,蒙古族民歌押头韵,西北地区各民族中流传的“花儿”押尾韵和双尾韵,壮族的“勒脚歌”押腰脚韵,苗族的古歌有的押调不押韵,音调相谐表现出音乐美。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早已饮誉海内外。迄今为止,中国共发现有29个民族有多声部的合唱,构成了形态各异的民歌和声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声乐艺术鉴赏价值。此外,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傣族的“章哈调”,土家族的“摆手歌”,红河彝族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套曲式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民歌宝库中的奇葩。传说和故事也是各个民族中极为常见的口头艺术文学。传说中比较常见的,是风物传说和人物传说。故事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以往的分类标准也不一致。大体说来,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都是常见的分类范畴。民间传说和故事在各民族中的蕴藏量极大,故不易列举。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表演与仪式、祭祀、宗教等传统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祭司、巫师、长老等民间文化的精英在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彝族的祭司毕摩对于彝族史诗的保存和传承、纳西族的祭司东巴对于纳西族神话和史诗的保存和传承等都功不可没。柯尔克孜族的艾什玛特·买买提和居素甫·玛玛依,蒙古族的琶杰、毛依罕、金巴扎木苏,藏族的扎巴、桑珠、玉梅,傣族的康朗英、康朗甩,苗族的唐德海,赫哲族的吴连贵、葛德胜,朝鲜族的金德顺,满族的傅英仁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传承人。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

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古文论精华“复语”目标:中国特色社科文论与人文文论建设

似乎是绕了个大圈,终于回到古文论“复语”的具体目标上来了。对古文论精华“复语”努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复语”后以怎样的理论形态存在呢?或者我们要以古文论中宝贵的理论资源建构怎样的现代文..

本着本土经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的构想

  (一)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本土经验   本土经验是民族文学的根基,是发展民族文学的不竭动力,但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抽象的本土经验,而应本着动态发展的意识,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隐藏在本土经验里美的元素,从而实..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反思

  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我们无法用简单地言语来总结回答,当时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蓝,我们应当辩证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