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起源和发展①

  民歌是最早出现的声乐艺术,同时也是最早出现的音乐艺术形式。关于民歌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步伐、释放劳动的压力等需要而产生的;
  2. 源于人们情感激动时发出的声音;
  3. 源于人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模仿;
  4. 源于人们的语言,是语言的进一步乐化;
  5. 源于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是原始人类祭祀崇拜活动的产物。
  从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来看,早期的民歌大多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艺术性相对较弱。后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歌的娱乐性功能逐渐增强,实用性功能减弱,民歌的题材因此变得更加丰富,音乐表现形式也日趋考究、多样,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性。

  对于真正的民歌,群众的再创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民歌一旦为专业音乐家记录、固定下来,往往会制约民歌的创新和改变。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民歌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汇集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中国北方15个地区的160首民歌。南方的楚国民歌,经屈原的加工整理,一部分保留在楚辞的《九歌》当中。汉代的相和歌形式中也有属北方流传的民歌,汉代设有的乐府是搜集民间音乐的机构,使汉代的民歌得以保留,在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100卷中,就收录了自汉魏至宋以前的大量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一代的西曲和江苏一代的吴歌是这一时期民歌的代表。唐代在一些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了唐代的曲子。宋代的文人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填词形成著名的词牌。明代冯梦龙辑的《山歌》是吴地的民歌集。明清时有醉月子和无名氏搜集了流行的俗曲小调,后人将其编辑为《明清民歌选》。清李调元辑录的《粤风》中,有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民歌。这一时期因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以卖唱为生的小曲演唱艺人,也有了辑录民歌小曲的刊本,辑录了如[银纽丝]、[叠断桥]、[凤阳歌]、[边关调]、[剪靛花]、[绣荷包]、[铺地锦]、[太平年]等民歌小曲200余首。1919年“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周刊》,载有民歌(歌词)。20世纪40年代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使陕北和江西等革命民歌得到大发展。1949年以后,出版了各种地方性的民歌选集。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起组织,编辑出版了各省、市、自治区独立成卷的《中国民歌集成》,使丰富的中国民歌得以保存。

为您推荐

鲁体民歌①

  鲁体民歌,中国藏族民歌形式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区的“鲁”、“卓”,流行在甘肃、青海和四川阿坝各藏区的“拉伊”,流行在云南藏区的“擦拉”和西藏地区的“郭尔谐”的部分民歌。鲁体民..

谐体民歌①

  谐体民歌,根据结构形式与格律划分的中国藏族民歌类别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西藏、甘肃、四川巴塘地区的“谐”;流行在四川德格一带的“古儿姆”和流行在云南中甸一带的“日玛”等。谐体民歌,一般为四句一首,每句..

陕北民歌选①

  《陕北民歌选》,中国民歌选集。何其芳、张松如编。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从陕西省北部地区农村调查搜集的1,000多首民歌中选录有代表性的各种形式的民歌406首,附曲调97首辑集。1945年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后在东北..

民间歌谣民歌种类①

民间歌谣民歌形式①

  中国民歌的形式不仅因产生的民族和地域不同而各异,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   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的,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章段结构以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

民歌音乐特征①

  民歌的一般艺术特征是: 民歌的曲调一般短小精悍,音乐材料的运用经济、集中,旋律清新质朴、易于上口。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一般都使用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来演唱,旋律音调往往也与语言密切结合,因而带有鲜明的地域特..

民歌与其他音乐艺术的关系①

  民歌作为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之一,很自然地成为其他民间音乐以及专业音乐创作的基础。①各类民间音乐不同程度地从民歌中汲取养料。例如民间歌舞音乐所使用的曲调,许多直接取自民歌;说唱音乐中的一些曲牌和常用腔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