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步伐、释放劳动的压力等需要而产生的;
- 源于人们情感激动时发出的声音;
- 源于人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模仿;
- 源于人们的语言,是语言的进一步乐化;
- 源于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是原始人类祭祀崇拜活动的产物。
对于真正的民歌,群众的再创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民歌一旦为专业音乐家记录、固定下来,往往会制约民歌的创新和改变。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民歌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汇集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中国北方15个地区的160首民歌。南方的楚国民歌,经屈原的加工整理,一部分保留在楚辞的《九歌》当中。汉代的相和歌形式中也有属北方流传的民歌,汉代设有的乐府是搜集民间音乐的机构,使汉代的民歌得以保留,在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100卷中,就收录了自汉魏至宋以前的大量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一代的西曲和江苏一代的吴歌是这一时期民歌的代表。唐代在一些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了唐代的曲子。宋代的文人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填词形成著名的词牌。明代冯梦龙辑的《山歌》是吴地的民歌集。明清时有醉月子和无名氏搜集了流行的俗曲小调,后人将其编辑为《明清民歌选》。清李调元辑录的《粤风》中,有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民歌。这一时期因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以卖唱为生的小曲演唱艺人,也有了辑录民歌小曲的刊本,辑录了如[银纽丝]、[叠断桥]、[凤阳歌]、[边关调]、[剪靛花]、[绣荷包]、[铺地锦]、[太平年]等民歌小曲200余首。1919年“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周刊》,载有民歌(歌词)。20世纪40年代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使陕北和江西等革命民歌得到大发展。1949年以后,出版了各种地方性的民歌选集。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起组织,编辑出版了各省、市、自治区独立成卷的《中国民歌集成》,使丰富的中国民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