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的楚辞研究,是楚辞研究的高峰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纪初至20年代末期,以胡适、陆侃如、梁启超等展开学术讨论为标志;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确定端午为诗人节、郭沫若创作话剧《屈原》并在重庆上演为标志;
第三阶段,1950~1965年,以屈原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为标志;
第四阶段,1966年至21世纪初,以“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为标志。该学会已连续召开九届年会,汤炳正、褚斌杰先后担任会长。
研究史说明,研究方法的运用与总结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关于传统的楚辞研究方法,游国恩《楚辞注疏长编·序》总结为:“其要有五:一曰校其文,二曰明其例,三曰通其训,四曰考其事,五曰定其音。”闻一多《楚辞校补》“引言”提出研究楚辞的3项课题:说明背景、注释词义、校正文。与这种方法相联系的学科理论是:游国恩《楚辞概论》分为训诂、义理、考据、音韵四类。卫仲璠《离骚集释》概举《楚辞》研究之五派:训诂派、义理派、考据派、音韵派、词章派。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分为辑注、考证、音义、论评四类。
20世纪20~3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与考古学的发展,沿袭多年的文献考据之法、义理评论之学升华为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印证,传统考据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并与文字、文献、礼制、民俗、民族、考古、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学科相融合。研究实践的变化,也推进了楚辞学的学科理论的研究与完善。当代学者对于楚辞的研究,已有很大拓展与深化,周建忠《交叉–渗透–拓展——“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将楚辞学划分为9个分支学科: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如楚辞语言学、楚辞心理学、楚辞神话学、楚辞考古学、楚辞历史学、楚辞地理学、楚辞哲学、楚辞文化学、楚辞民族学、楚辞民俗学、楚辞天文学等)、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等。楚辞学已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