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学①

  楚辞学,研究楚辞及相关课题的学科。“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含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代人所写楚辞体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分。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墓主为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墓中有一批竹简。简中有两片《楚辞》,一为《离骚》残句,存四字;一为《涉江》残句,存五字,此为现存最早之楚辞文本。章太炎《訄书》云:“《楚辞》传本非一,然淮南王安为《离骚传》,则定本出于淮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东汉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即后世流传的17卷本《楚辞》。

  楚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肇源于汉初贾谊与刘安,奠基于司马迁。贾谊与屈原相距不过“百有余年”,加之仕途不顺,“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伤屈亦自伤。贾谊的《吊屈原赋》开创了拟骚诗风,亦开启了汉代学者、诗人对屈原既敬佩又有所不理解的评论倾向,多少表现出隔代跨度后的神往与隔膜。贾谊凭吊屈原,亦是后代批驳“屈原否定论”的一个坚实证据。据班固《汉书·淮南王传》与《离骚序》,淮南王刘安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离骚传》为楚辞学史上第一个注本,分为总体评论与文字训释两部分,但大部分已佚,今仅存51字,即见于班固《离骚序》中一段文字:“《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皎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安留下文字虽然不多,但形成了整个封建社会评论屈原的基本倾向:即对屈原人格精神的推崇与向往。司马迁亲临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凭吊遗迹,访察行事,又研读了《怀沙》、《渔父》、《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写出了第一篇记述屈原生平事迹和描写屈原人格精神的《屈原列传》,说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认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兴国(爱国)、哀怨。

为您推荐

楚辞体①

楚辞体 :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又叫骚体,是融合了南方民歌的精华和上古神话传说,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结构上楚辞体多采取三..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

        用楚国方言撰写的诗歌总集《黯》,为楚人屈原及其门徒宋玉、景差等人所撰。其中尤以屈原的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楚国贵族,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