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影响①

  《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最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流传民间,李商隐有《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北宋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个别的讲,在有些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地区或族群中,三国文化的烙印更是明显,如诸葛姓氏,川陕地区等。

  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作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夏志清教授在《人的文学》一文引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刘安杀妻喂肉的故事,同情旧时妇女的悲惨命运:“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三国演义》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如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蜀中无大将、三分天下……等等。

  一些俚语也与《三国演义》有关,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的《三国演义》在日本战国时代常被当作是军事政策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战,德川家康效法诸葛亮的空城计,让武田信玄中计。

对现代的影响

  现时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机构,有不少都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教训来做商业政策。例如,香港的冯两努就出版了一辑十多本的《三国启示录》,指导商家如何把《三国演义》的策略运用于商场上,以及日本松下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也是运用三国演义的内容运用于商场和员工教育讯练上。

衍生作品

  自《三国演义》传了出国外后,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类题材,改编成漫画或动画不下数十次,如横山光辉的作品“三国志”,然而传入日本后《三国演义》普遍被称为《三国志演义》,只是有为数不少日本人习惯略称其为《三国志》,也由于《三国志》(其实是《三国演义》)题材于日本地区颇受欢迎,加上此略称广为流传,也导致有一部分人仍旧以为日本地区所称的《三国志》为正史。而香港也有以三国改编的(火凤燎原),香港作者李志清也曾到日本推出(三国志)漫画,另(龙狼传)等改编的漫画也很受欢迎

  市面上以三国作背景的电脑游戏和电玩游戏亦多不胜数:

  比较著名的有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由90年代至2008年,共出了11集的(三国志)游戏)、真·三国无双(共出了5集,另外,三国志4至6代及无双3至5代更出了加强版,另于2007年分别于PlayStation3出第6集三国无双,及网上(真。三国无双online)等游戏,另也曾经推出以故事模式的(三国志英杰传),(孔明传)及(曹操传)等电脑游戏。

  而早年除(横山光辉三国志)曾推出相近三国志系列战略游戏外,也有(吞食天地)故事式游戏分别于任天堂游戏机及电脑游戏出现,其中(吞食天地)后来更被台湾买下以中文蓝本推出电脑游戏。

  而台湾智冠公司也推出台湾版本的(三国演义)1至3代战略游戏,可惜到第3集,因日本当年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游戏无论画面及游戏性远先进于台湾版本,至使第三集三国演义不太受欢迎! 但玩开三国游戏之玩家,都无不深受(三国演义)2 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具有古代色彩,全中文繁体为语言界面及可初尝当君主,招募部下等,有别于当年任天堂游戏和光荣出品的三国游戏只有日文和英文版本界面。据说因台湾此游戏的成功,才引至光荣公司重新将三国志第1至3 集电脑游戏翻译成中文版本电脑游戏,也从此令电脑界无人不识(三国志)这部游戏,更引起香港和台湾粉丝观看(三国演义)书本的热潮!

  三国题材经常被日本人制作成成人游戏,如恋姬无双、一骑当千系列等。

  近年中国大陆开始发行《傲世三国》等游戏、而台湾宇峻开发的《幻想三国志》更推出日文版,另台湾也曾推出(三国志赵云传)、《轩辕剑外传-汉之云》、《三国战纪》等,至于以三国为题的网上游戏,更是多不胜数。另外,由日本万代改编自本作的模型系列“BB战士三国传”,在中港台地区更大受欢迎。

  影视方面,中国大陆曾在1991年拍摄过84集的《三国演义》电视剧。该剧的制作规模与演员阵容都非常庞大,在当时可谓第一。相关电影作品也时有上映,如2008年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及《赤壁》。

  而在星马两地更是在2009年9月推出了一个新游戏名为《赤壁》。

金庸点评《三国演义》

  金庸在与日本名作家池田大作对谈文学中,高度评价了他喜爱的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金庸还透露,他曾打算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以周瑜和陆逊为主角。但这个意图很快就放弃了。以下是摘录金庸谈话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在中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三国演义》是令人十分喜爱的作品。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近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楼梦》。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思索的精神食粮。我小时候读《三国》,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晋朝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没有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赵云、周瑜、陆逊在《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他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比之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多,也精彩得多。同时赵云人品很高尚,精细而有智谋。

  我其次喜欢的是马超和吕布。当时我年纪小,只重视战斗力高强的战将,对于马超的急躁,吕布的愚蠢和负义,这些重大的缺点没有多加重视。这两人在戏台上扮相英俊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形象一经固定就很难改变。《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以及贯穿史事与民间传说而写成小说的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罗贯中因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认为是我的同乡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来令人信服地考证他是太原人),所以特别偏袒他的同乡关公。痛贬曹操,那也罢了;连东吴人物也一并贬低,在我年纪大了之后,常常感到不服。孙坚、孙策、孙权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乡富阳人(汉时为富春县,郁达夫的故乡),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陆逊,次主角是孙策、孙权、顾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乔、小乔。然而这是和全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对,后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弃这个意图。

  在史实上,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完全是周瑜的杰作,诸葛亮并无贡献。

  我有时自己空想一番“小乔初嫁了”之时周公瑾如何“雄姿英发”,如何“曲有误、周郎顾”,如何“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东吴大将程普说:“与周瑜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觉的就在他的个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写一些江南人物与江南风光,也就怡然自得了。

  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之极。在自己脑子里玩玩“东吴主体三国演义”的文字游戏,自逞想象,已足够过瘾,真的笔之于文,未免辛苦,亦无必要。

  《三国演义》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度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去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三国演义》在民众心中深深扎根《三国》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应当像刘备、关羽那样重视对朋友的义气,要爱护人民,决不可像曹操那样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诈毒辣的事。刘备与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中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洛阳附近的关帝庙规模很大,当年我见到之后印象很深。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勇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强过他。说到用兵打仗,关羽肯定不及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吕蒙、陆逊、羊祜、陆抗、赵云。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事实上真正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清女真民族向明朝进攻时,还是关外没有什么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类的艰深书籍。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金庸的小说《碧血剑》中引用过这段史实。)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满清军队不可能这么容易地打进北京。

  《三国演义》文言成分较多,我在小学生时代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虽然有许多文句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终于跳过不懂的部分,一路读完。

为您推荐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

三国志平话①

  三国志平话,讲史话本。元代刊行,作者不详。三卷。叙述蜀、魏、吴三国争雄故事,具有鲜明的贬曹(操)褒刘(备)倾向。其情节起于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终于诸葛亮病亡。夹杂不少民间传说,文字亦较粗率,但对于了解三国故事的..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①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章总集。清人严可均(1762~1843)编。   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嘉庆举人,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嘉庆年间开馆编纂《全唐文》,很多名流被邀请参加..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①

隋唐演义①

  《隋唐演义》,中国清初长篇小说。20卷100回。作者褚人获,字稼轩,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布衣不仕,能诗文,作品宏富,其中《坚瓠集》76卷最有名。   《隋唐演义》从隋文帝起兵伐陈一直写到唐明皇还都而死,横贯两个朝代1..

封神演义目录①

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第二回 冀州侯苏护反商第三回 姬昌解围进妲己第四回 恩州驿狐狸死妲己第五回 云中子进剑除妖第六回 纣王无道造炮烙第七回 弗仲计废姜皇后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第九回 商容九间殿死节..

封神演义①

  《封神演义》。成书年代不可确考,一般认为是在明穆宗隆庆至明神宗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