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与背景:

  《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诗题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诗题作《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后禅院,僧人居住之区。几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多加“禅”字。


逐句释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禅房掩映在花丛树林深处。
  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作“竹径”,一作“一径”。
  通幽:通往幽胜之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chán)房:僧人居住修行的房屋,泛指寺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鸟儿更加欢悦,潭水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人心:指人的俗念。寺中旧有空心亭。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此时寺院万籁寂静,只听得到敲钟击磬的声音。
  万籁(lài):各种细微的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皆:一作“都”,一作“俱”。
  惟闻:一作“惟余”,一作“但余”。
  钟磬(qìng):鸣钟击磬,僧人用以表示活动的开始与结束。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这里指僧寺中的铜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图 绘图要点:(1)图的顶部,画一轮红日。(2)小道两旁,沿路画一些竹子。(3)小道上,画一人物,参考下图的人物来画。(4)图中的房子,是寺庙。 题破山寺后禅院参考图 《题破山寺后禅院》,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题破山寺后禅院》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清晨、初日、古寺、高林,四个景象,与点明游览时间的“入”、“照”二字相连,共同组成了一个精彩的流水对。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旭日映照着山林,流光溢彩,鸟儿怡然自得;潭水空明澄澈,临潭照影,使人俗念全消。“山光”、“潭影”,紧承首联“初日”而来。此时阳光照在山岩林木上,光彩闪耀,气氛温馨,使得鸟儿都高兴起来;而碧空山光倒映在潭水之中,是那样的清澈、澄净,使人尘虑尽空,心如朗镜。“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尾联“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万籁俱寂,世间一切音响都不复存在,只有寺院的钟磬声,余音袅袅,回荡不绝,在引导人们进入禅定的境界。这同上联的“潭影空人心”一样,异曲同工,各尽其妙。这首诗的主旨,可说是“潭影空人心”五字,其余七句,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名家点评:

  《洪驹父诗话》: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唐律消夏录》:(增)“曲径”、“禅房”二句深为欧阳公所慕,免屡拟不慊。

  《唐诗归折衷》:如“山光悦岛性,潭影空人心”,吟咏之家奉为金科玉律矣,不知诗贵深细,不贵粗豪,贵真实,不贵空幻。若悟二家无有是处,即已得是处矣。

  《唐诗绪笺》:五六写一时佳景,澄潭莹净,万象森罗。“影”字下得妙,形容心体妙明,无如此语。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

  《历代诗话》: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考试考点: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诗眼是悦、空两个字。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体现了诗人向往佛门和内心的平静。


  3.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

  参考答案:没有矛盾。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种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4.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  、  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参考答案: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5.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6.“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7.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参考答案: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8.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参考答案: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4.第三联中“悦”字非常精炼传神,请赏析。(4分)

  参考答案:句中的“悦”用了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 (1分)。“山光悦鸟性”, 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幽美的山景使鸟儿都禁不住要欢叫几声,(1分) “悦”字以动村静,(1分)更增添了一份幽静与淡然之气,寄托自己归隐遁世情怀。(1分。意境或情感答其一即可得1分)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参考答案:D


  1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参考答案:A


  17.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了作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初生的太阳照着庄严的古寺佛殿,表达了作者游览名胜的喜悦。

  B.颔联与颈联进一步写作者游古寺,看到花木掩映中的后禅院,此情此景使鸟儿怡然自乐,更使作者心情愉悦,俗念全消。

  C.尾联既写“万籁俱寂”,又写“钟磬音”,那是诗人为写诗而出现的一个常识性失误。

  D.整首诗体现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参考答案:B


  18.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参考答案: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1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籍贯邢州(根据河北邢台墓碑记载),《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曾任盱眙尉。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龄、张偾同隐。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有《常建集》。《全唐诗》收录其诗52首。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二首。

为您推荐

题淮南寺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题淮南寺 唐·程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诗题与背景:   《题淮南寺》是宋..

题榴花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题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题与背景:   《题榴花》是唐代诗..

题屏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题屏 宋·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诗题与背景:   《题屏》是宋代诗人..

题大庾岭北驿①

题弟侄书堂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题松汀驿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题松汀驿 唐·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诗..

题壁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 题壁 宋·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诗题与背景:   《题壁》是一首七言..